台积电会搞垮中国芯?

歪道道
关注

搞垮中国芯?台积电估计自己都不信

而这意味着什么?一家台积电吃不下这么大的市场,4万片的月产能也补不足国内巨大的产能缺口。只要这个缺口还在,中芯国际意欲扩张的28nm制程便留有生存的空间,打价格战也不会让台积电一家独大。更何况,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客群差异极大,不是台积电一降价,客户就一溜烟儿跑了。

早在台积电之前,中芯国际已经走在扩产的前列。在深圳动工建设新工厂,28nm制程以上将扩产4万片,此外据了解,中芯北京厂、上海厂此后依然有计划大规模扩产,合计每月新开产能可能在10万片以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扩大28nm制程的芯片产能,而中芯国际当前的主要营收仍来自55nm以上芯片,28nm制程贡献的营收实在很低。在中芯国际尚未成熟掌握和攻破28nm高端工艺,并把产能重点转移到28nm之前,台积电在南京扩大产能,并不足以给中芯国际带来致命的冲击,使其失去基本盘。

换句话说,即使退一万步讲,台积电真的要丧心病狂地在国内搞低价倾销,中芯国际靠着55nm以上芯片业务,也不至于会被直接搞垮。而且中芯国际毕竟已经掌握了28nm工艺,等到在这一“黄金”制程上逐步缩小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仍然会重新回到中芯国际身上。

国产芯片行业需要压力

国人对台积电的不解与埋怨由来已久,所以在这场针对台积电扩产的舆论中,反对的声音愈演愈烈。

2009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旷日持久的侵权诉讼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它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创始人张汝京辞职离去,台积电还获得了中芯国际8%的股份。据说,当时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工艺制程上仅相差两年,大有一路高歌猛进,追赶台积电的势头。可是张汝京一离开,整个公司都乱了套。

不少人认为,台积电惧怕中芯国际,使了损招,才导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当然,这种臆测过于简单了,其实在张汝京离开前,中芯国际已经顺利拿到45nm产品的生产设备,如果当时能够快速重整旗鼓,差距不至于到了难以弥补的程度。

但是中芯国际并没有,他们正忙着争夺控制权。

张汝京在任时,为了谋求国产芯片的未来,不惜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扩张步伐,这使得中芯国际连续9年亏损。而在他离开后,股东和高层们一心夺权,似乎并不担心亏损的问题,其中端倪从其财报中可见。

从2011年开始,中芯国际的财报中,综合损益表的“其他经营收入净额”项下,时常会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进项。当时就有外媒批评,中芯国际过于依赖政府补贴。

这段时间,中芯国际的竞争压力尤为松弛,股东们再也不担心亏损难题,台积电更是没把业务重点放在国内,2011年其营收只有4%的比例来自中国。

我国共经历了三次造芯运动,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地方上对相关产业的落地和发展,几乎是有求必应,只要造芯片就给钱,光拿补贴就能拿到手软。只是,仅一年多时间,江苏、四川、湖北、贵州及陕西共有6个百亿级明星半导体项目相继停摆。

有网友认为,一味的补贴加保护只会让国内企业窝里斗,不思进取,反而不利于竞争力的提高,这不无道理。

比如通讯行业;2002年,华为押错CDMA95,放弃小灵通市场,连续的失误让公司在这一年出现了负增长,而次年美国市场上又逢当时的行业老大思科发难,一场知识产权诉讼再次绊住了华为的脚步。内忧外患之下,华为一致对外,每一场硬仗的背后都是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增长。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进入中国之前,蔚来、小鹏、理想等,量产还没实现,就没事互撕一下,搞搞营销热度。而特斯拉进入国内后,犹如一条鲶鱼,彻底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搅活了,一个个量产的消息接踵而至。

想实现芯片国产化,国产芯片紧追慢赶的同时,也需要竞争。

因此,对于台积电,放任其威胁,毫无防备不可,但夸大其威胁,草木皆兵也不可。如何利用台积电缓解产能压力、吸取人才,又或是彻底刺激国内芯片企业的竞争力,这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