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宁德时代押注的杭州半导体独角兽,收入三连降,连亏13亿后,选择赴港IPO
6月30日,成立仅6年的杭州功率半导体企业芯迈半导体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这家以220亿元估值跻身《2025全球独角兽榜》的明星公司,背后站着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宁德时代、红杉中国等35家投资机构,资本阵容非常豪华。
不过明星光环下,并不能掩盖营收下滑、客户依赖度超六成等现实困境。
眼下,港股IPO或已是其背水一战。
“反差”的市场表现和财务数据
芯迈半导体成立于2019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采用的是Fab-Lite模式(轻晶圆厂),专注电源管理IC(PMIC)和碳化硅功率器件,产品覆盖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和工业设备。
第三方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4年其智能手机PMIC全球市占率3.6%位列第三,OLED显示PMIC市占率12.7%排名第二,过去十年总出货量甚至高居全球第一。
不过和市场地位不一样,芯迈在营收等财报信息上,却表现欠佳。
招股书显示,公司营收连续三年下滑——从2022年的16.88亿元跌至2024年的15.74亿元,累计收入约49亿元。毛利率也随着从37.4%一路滑坡至29.4%,三年缩水8个百分点。
亏损也逐年扩大,三年分别净亏1.72亿、5.06亿和6.97亿,累计已超13亿元。
财务恶化根源何在?
细究财务恶化的根源,客户结构问题首当其冲。
其招股书透露: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77.6%收入,其中最大客户“客户A”(一家跨国消费电子巨头)独占61.4%——尽管未公开名称,但超过六成营收系于单一客户的模式,市场第一眼反应就是“风险太高”。
芯迈还解释称,利润营收降低的主要原因除了产品规模升级成本下降外,海外头部客户需求收缩迫使转向国内市场,但后者利润率偏低,也成为拖累盈利的重要因素。
其供应链也存在问题,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长期超60%,2022年甚至达86.8%,代工厂一旦“卡脖子”,产能随时可能停摆。
“自救”与“他救”
面对压力,芯迈自身选择加码技术突围。三年研发投入从2.46亿飙升至4.06亿,2024年研发费用率高达25.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成果也是非常显著,如今芯迈半导体已有包括150项全球专利和335人研发团队,其投资的富芯半导体(持股16.76%)还布局了12英寸晶圆产线。
但研发烧钱也会加剧现金流消耗,其现金储备从2022年的22.56亿锐减至2024年的15.38亿,三年蒸发7亿多。
这也是为何宁德时代、小米基金等产业资本早在2020年便入局救场——宁德时代甚至通过投资芯迈强化自身半导体供应链,为电动车电池管理铺路。
结语
放眼整个功率半导体赛道,机遇仍在扩张。
TechInsights预测,受新能源汽车和AI数据中心驱动,2025年汽车碳化硅(SiC)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美元;弗若斯特沙利文则指出,汽车电子、AI服务器将成为未来五年最大增长引擎。
但芯迈能否借上市扭转困局,仍取决于两点:一是打破“大客户依赖症”,分散营收风险;二是将技术储备转化为盈利产品,尤其在宁德时代、小米等股东生态中挖掘车规级芯片、快充等增量市场。
此次融资顺利,这家杭州“小巨人”或有机会在功率半导体的黄金赛道上跑出第二曲线。
对此,你看好这家杭州芯片明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