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北京飓芯科技官宣完成3亿元B轮融资,由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特定载体深创投新材料基金、中国国新旗下国风投新智基金联合领投,广发信德、盛景嘉成跟投,老股东荷塘创投继续加注。
这是2025年国产半导体核心器件领域最重磅的融资事件之一,而主角正是一支由北大物理博士领衔、深耕该领域20余年的“博士天团”创立的飓芯科技。
而飓芯科技的故事始于芯片的“无人区”——氮化镓激光芯片。
日德企业20年的技术壁垒
其实早在2004年,其核心团队就在国内首次实现405nm波长氮化镓激光器的电注入激射,完成中国该领域“零的突破”。
但实验室成果只是起点。
氮化镓激光芯片被称为“芯片皇冠上的新明珠”——每平方厘米数百万个晶体缺陷让光子反射如同“穿越亚马逊丛林”,极易散射损耗;每个小小的缺陷都可能引发漏电击穿,导致芯片寿命骤降。
这些棘手难题让日德企业垄断市场长达20年,深创投在投资说明中指出:“氮化镓激光芯片长期被海外垄断,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需求紧迫”。
博研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氮化镓激光器市场规模将达140亿元,汽车照明和工业应用成为新增长引擎,但国内下游产业长期承受高价断供风险。
走出实验室,落到生产线
2017年,北大物理学院教授胡晓东携团队创办飓芯科技,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IDM全链路自主研发。
从最外延的材料生长,到芯片制程和封装测试,团队用长达8年的时间,共攻克八大技术瓶颈,包括缺陷控制、谐振腔设计、热管理等核心环节。
2023年,国内首条氮化镓激光芯片量产线在柳州落地,实现数千万颗芯片稳定出货;次年,大功率蓝绿光芯片批量供货,填补国产空白。
如今其产品矩阵已覆盖紫、蓝、绿光全波段,功率梯度横跨小、中、大三类,应用于激光投影、有色金属焊接、生物医疗等场景,性能比肩国际竞品。
2024年,飓芯科技产值飙升至1.3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亿元。其产品在激光电视、医疗设备等领域成功替代进口。
总经理宗华将成果归因于“本土化服务网络”——从客户导入到量产响应,团队能提供国际厂商难以复制的全周期支持。
另外广发信德所观察到其成功的另外一层因素是——珠三角电子供应链的活跃生态为国产芯片提供了试错迭代的土壤,而飓芯团队“深扎一线”的特性,让他们能快速捕捉市场变量。
结语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次B轮融资标志着飓芯科技产业化进程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飓芯由“巨星”而成,亦可“聚芯”。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的图谱上,又一块关键拼图宣告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