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屏幕领域,一线厂商有JDI、夏普、三星和LG,加上台系的友达光电。国产则有BOE京东方、华星光电等。而国产的天马,在性能表现上其实是很难与这些大厂相比的,网上也有对比评测显示其屏幕有发黄的嫌疑。当然重点是其价格是非常低,因为多数是用在国产低端手机上。同时其产量也是非常之高,进一步压缩了价格。
另外在结构件方面。举例乐视的乐1手机中,结构件是占了近400元的成本。而由于红米Note2采用成熟的结构,可开启后盖可拆卸电池,所以这方面成本将远远低于其它品牌的手机。
还有在生产方面,之前小米的代工厂曾点出小米和其它手机厂商在管理上的一些不同,其中就包括了小米对生产的监督方面。据说其它手机厂商都会单独在厂设立质量监督小组,随时解决问题、监督良率。而小米则多是通过遥控管理,厂家只需固定一段时间汇报生产进展即可。这一方面是由于小米对产品的设计参与非常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对良率的放松和成本的考量。
比如在制造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良品,这些不良品要么重新再做要么直接报废,而据媒体透露,iPhone手机在初期的报废率非常高,整个车间都堆满了报废的iPhone。另一方面的小米则会严格控制报废率在较低的水平,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其实这意味着小米给了良率很宽的条件,导致几乎见不到因不良而报废的产品。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米还有翻新业务,不仅提高供货能力,还保证了成本进一步降低。
最后,小米的营销方式也给了自己很大的价格空间。小米线上营销非常成功,其粉丝策略不仅在留住用户方面证实有效,而且还帮助该公司节省了许多营销成本。有统计表示小米花在销售和营销方面的费用多年来仅占收入的4%以内。这种营销模式甚至在进入印度之后仍然奏效,在印度产生了众多的狂热米粉。
还要再说的一点,其实是回到最开始的小米策略上。小米最初虽然说想要通过后续收费服务来实现主要营收,但其实最近小米进军智能家居、投资视频网站等动作可以看出,小米手机其实是被当作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概念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小米可以做的事其实非常之多,年初的报道中小米的估值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这当然不是一个手机业务可以达到的高度,不过也因为此,小米的手机依旧可以想多低就多低,价格越低,小米发展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