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兴事件”引发了电子行业的热议,其中牵扯甚多,从中不仅折射出中国企业管控合规风险的能力滞后,更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依然处在“缺芯少魂“的阶段。
此次事件还在继续发酵,从业界反应及媒体的发声来看,说情况很危急也不为过 。先是中兴在知晓被制裁的消息后,创始人、董事长和CEO在第一时间一齐出动“自救”,然后不少媒体开始分析此次事件背后美国真正的意图,是否直指“中国制造2025”大计的顺利实现……
这样的反应并不是夸张,中国“缺芯少魂”的现状很严重,美国的做法,无疑是揭开了我国在核心生产能力上受制于人的“遮羞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除了在移动通信终端和NPU有超过10%的份额外,半导体存储器和显示系统有零星市场,其它领域几近空白。
电子通信行业如此,其它与信息产业相关的行业亦如此。在人工智能领域,包括英特尔、英伟达、AMD、高通、赛灵思等公司很早就开始了在AI 芯片领域的布局。
其中,英特尔作为传统CPU龙头,占据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收购FPGA制造商Altera、深度学习公司Nervana Systems,接手特斯拉,以153亿美元高价成为Mobileye的新东家,都被外界解读为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干一番的表态。
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上,英伟达在黄教主的带领下比英特尔似乎走的更远,被粉为“教主”。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布局始于2011年,全球四巨头GAFA+微软,以及阿里巴巴都在使用英伟达的GPU,其占据了全球GPU70%的市场。
至于AMD,虽然在CPU和GPU的业绩都没有大哥亮眼,但作为两个领域的老二,也差缺补漏的差不多了,而其在人工智能的战略定位上,被市场解读为“救命稻草”。
英特尔、英伟达、AMD……单是CPU、GPU这两个细分市场上,已经没有更多可以瓜分的蛋糕。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并没有表现得有多出彩。
对于我国的形势,要想参与到人工智能市场的前期红利,只有通过缩短学习时间尽快赶超,或者从事中下游产业,与上游达成合作。不难看出,第一种方式太过冒险,需要有非常的勇气。其实中国并非不能自主设计芯片,而是市场太残酷,没有给芯片迭代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试错机会。
尽管如此,还是有企业敢为天下为,比如寒武纪,背靠中科院从2008年开始研究,到2016年创立,同年11月推出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Cambricon-AI。华为去年推出麒麟970,构建通过NPU算力为基础开放的HiAI生态。
对于中兴来说,能否从这次危机中脱身而出我们不得而知。而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这次围观,是继续选择老老实实和巨头们合作,还是发愤图强,奋起而上,结局只能在日后慢慢上演。
而众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这次围观,究竟是大多选择老老实实和巨头们合作,还是发愤图强、自觉自醒,结局或许只有风云激荡三十年之后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