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韩国半导体发家史,如何走上第一梯队的?

与非网 中字

近来,芯片成为网红、热词,把半导体行业和公司送上风口浪尖。上期全球商业观察我们梳理了国际半导体产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本文焦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的韩国,看看它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历程、现状和得失经验。

2017年半导体产业缔造了一项新纪录。

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总监George Brocklehurst表示,这项记录便是三星将英特尔挤下全球半导体营收龙头的宝座。英特尔自1992年以来连续25年“全球第一大厂”的名头就此让位。Gartner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半导体营收总计4204亿美元,较2016年的3459亿美元增长21.6%。

此外,根据IC Isights等机构的统计数据,从营收来看,全球前三大半导体公司中韩国占据两席,三星、SK海力士分别位居一、三名。三星、SK海力士在2017年营收大增,主要和芯片短缺造成的价格走高有关。

自20世纪80年代三星建立半导体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起至今,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可谓“励志”。

不到40年的时光中,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在起步比美国、日本晚上十几年的情况下,从一片荒芜逐渐生长为半导体产业之林的巨擘,离不开密集的技术援助、政府的强力保护以及企业的“死磕”。

沉淀:“政府+大财团”的模式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以技术引入起步,经过20年左右的沉淀,在芯片设计与加工技术等领域完成了自身技术积累。

1959年,LG公司的前身“金星社”研制、生产出韩国的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机,这也被认为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源。但当时的韩国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只能对进口元器件进行组装。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仙童半导体(Fairchild)和摩托罗拉(Motorola)等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投资于东南亚等低价劳动力国家,以降低其生产成本,韩国从这一趋势中获益,但仅停留在经济层面。

OECD(经合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对于这些美国投资者的子公司而言,韩国只是“飞地”,对于韩国的技术进步未起到任何作用,“他们只是专门从事简单的晶体管和ICs的组装,用于出口,所需的材料和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三洋(Sanyo)和东芝(Toshiba)等日本公司半导体公司也开始在韩国投资。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的半导体工业仍然非常局限,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力密集的组装节点。

随着20世纪70年代外部世界市场环境变化以及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韩国轻工业产品出口比率大幅下降,外债也上升到危险的水平,韩国经济受到威胁。

为此,韩国政府在1973年宣布了“重工业促进计划”(HCI促进计划),旨在通过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1975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

韩国政府还组织“官民一体”的DRAM共同开发项目,即通过政府的投资来发展DRAM产业。

在半导体产业化的过程中,韩国政府推进“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在此过程中,韩国政府还将大型的航空、钢铁等巨头企业私有化,分配给大财团,并向大财团提供被称为“特惠”的措施。

《经济学人》在1995年的文章中评论称,20世纪80年代韩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HCI促进计划,由于如此庞大的资源集中于少数财团,他们可以迅速进入资本密集型的DRAMs生产,并最终克服生产初期巨大的财务损失。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