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用互联网模式做手机
如何在已经是红海的手机市场抢占山头?2011年,中国手机市场还是功能机的天下。国际大牌手机高居4000-5000元价位,“中华酷联”集中在运营商定制机市场。小米选择了用互联网模式来做手机。
不过,一开始小米并不成功,或者说用了一个成功案例证明了模式选择的失败。
在当时,iPhone的应用模式成为了所有想要制造互联网手机的厂商共同的选择。雷军也不例外,在小米手机推出之前,雷军也在构建一个自己的应用体系,只是和别人大手笔进军应用商店不同,小米选择了社交这个垂直切口。
小米成立之初,内部一直有三四个人在做一款通信产品,名为“小米通”。而后,在当年10月,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社交应用Kik出现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并在15天内获得了百万级的用户。小米从中找到了突破口。
2个月后,小米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Kik的产品——米聊。在小米手机正式发布前的1个月,米聊用户达到了400万。同时,这部分用户,也成为了小米手机的第一代粉丝,这是个成功案例,至少在营销层面。
如果没有微信,或许小米将走向应用生态体系。但仅仅一个社交应用,太过脆弱。
2011年1月腾讯发布微信,到了当年度10月1日这一天,微信登上了即时通讯工具软件第一的位置。2013年1月,小米公司过其官方社区对外宣布,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开放官方微信帐号,雷军将通过其微信官方帐号对外发布小米相关的最新消息。
米聊与微信的战争结束了,而小米的崛起轨道,从应用入口滑向了硬件入口。
雷军称,小米整个商业模式就是为了高品质、高性价比。在小米手机出现的最初阶段,这一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
用对手的评价或许更有说服力。周鸿祎,就是这么一个对手。作为奇虎360董事长,这个互联网领域的怪才和时不时被妖魔化的人物,很客观的在2014年8月的一次主题演讲中,以小米手机的成功来解读他自己的硬件败局。
周鸿祎自称是中国除了雷军之外最看重小米手机的人。
在对比中,他指出:“大家说要追求极致。注意,追求极致是讲单点突破,你看人家小米卖手机,不是什么指标都抄,双核1999这一点就把大家都盖了。单点突破,你做产品极致不是完美……你们买手机的时
候,为什么同样的概念能买八核不买四核,能买四核不买双核呢,我告诉大家双核、四核、八核的成本都一样,但他觉得8比4大啊。”
尽管同为湖北老乡,周鸿祎的话语里透着各种揶揄,但这其实恰恰是那个阶段,智能手机大战掏消费者钱包的最佳手段。
这并非广义的互联网思维,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互联网模式。
三
用户思维,参与感台风
不可否认的是,在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小米系列产品,充分体现了雷军那个著名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我就是把几乎所有钱砸在一两个型号上,卖到一个天大的数量,这样分摊到每一个产品里面研发成本就相对偏低。我举一个例子,有的同行花一千万人民币做一款手机,一年投十个亿做一百款。我直接砸一亿人民币只做一款。”雷军对极致单品的解读,更趋近于
价格层面。而极致单品的真相,一个击穿消费者购买欲求钢板的钢板艺术,却不是一句高性价比能简单概括的。
在小米故事中,尤以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2014年出版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最为引人关注。
雷军充满激情的用了《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的标题,为该书作序,并解释道: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运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但事实上,参与感并非简单的运用在营销层面,而是更多的在产品层面发挥作用,即将雷军的七字诀落在实处,换言之——用户思维。
用户体验思维则以用户最大的消费欲求作为突破点,进行重点攻击。
外表上或许又包装上极客的色彩,比如小米自身就喜欢发布一些看似很极客化的“便宜产品”,比如火柴盒子大小的运动相机、插座大小的小米小盒子、电量够用3月的小米手环。
而这种极客色彩,消费者很受用,因为可以很便宜就极客一把,尽管在真的极客看来,不值一哂。但对于崇尚个性化的年轻人群看来,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也值回票价了。
本身,极客就带有炫耀的色彩,技术其实是第二位的,实用是第三位的。
而小米换了下顺序,炫耀第一、实用第二,技术第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