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停火了,但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
这一段时间内,国内寻求芯片发展的呼声一片,提出了芯片产业全产业链自控的主张,但是也有很多人,觉得“做不到”。芯电易认为,尊重芯片产业发展本身的逻辑,才是中国芯片行业崛起的前提。
随着“缺芯”事件的不断发酵,未来的话可能将有大量的资金涌入, 但是不得不警惕的是,在这样的浪潮下,投机炒作者有很多。
怎样剔除掉不尊重产业发展的逻辑和奢望依赖资本的“不现实”,才是中国“芯”图景展开的前提。包括华为在内的一批优秀公司正在飞速发展,而这批公司可能就是数十年后的中国“芯”。
芯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可能
今年4月初的一纸禁令,让国人突然醒悟,只有拥有高新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实现自主可控,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真是如此吗?
稍微了解这个产业的人应该清楚,芯片产业是高度国际协作和全球产业链的事情,自己全部包揽是不可能的,再多的钱也做不到,美国也做不到。
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完完整整的自主可控产业链。芯片生产是一条技术密集度非常高的工艺线,一条生产线可能要涉及50多个行业,5000道工艺,其中涉及到晶圆、流片、封装、光刻等多个专业细分领域。
就算是发展最领先的美国,它的光刻机也是依赖欧洲的,材料则依赖日本。因为光刻机其内置镜头可能要涉及几百个供应商、数千个产品以及数万家企业。
既然谋求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可能,那就只能精益求精。在设备,原材料,设计,制造,封测上面,集中精力做好几件事,甚至一件事,让别人觉得你的角色无可替代即可。
专家也认为,国内半导体公司要突围有两个路径。一是靠强有力的市场终端支持和培育,让它尽早进入良性循环;另一种是进入细分领域,迅速做大做强占领市场。
半导体产业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制造的格局,中国芯片生产商唯有尊重其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不盲目求全求大,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位置。
“浑水摸鱼”的人到处都是
近年来,中国的投资机构一直追逐商业模式创新,过度聚焦互联网模式投资,忽略了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经过此次的事件,一些跟芯片有关的政策将会出台,投资机构以及创业者已经闻风而动,争相布局芯片产业。
其中一部分创业者,可能连芯片的概念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转型”做芯片了。
大量热钱的流入,对芯片产业是不是好事还有待论证,有一点可以预见的是,资金的流向很难控制,能否流到那些有研发能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手里还不一定,还可能会产生一些行业乱象。
众所周知,芯片行业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是一个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儿”的行业,芯片产业投资的主要难题在于产业链长,流程复杂且变现难,盲目涌入的机构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让专业的人用好专业的钱,对芯片产业来说才是靠谱的。剔除浑水摸鱼的,乘机揩油的,心平气和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完美,政府保护好知识产权,用市场的方式调节资源,这个才是取胜之王道。
投资人也有自己的一笔账要算,芯片投资行业的的长周期和高风险性,决定了资本大批涌入的景象无法复制TMT。一方面资本都是逐利的,有知名投资人曾说,“投资芯片的收益基本等于卖肥皂”。
挤下三星,谁会是中国“芯”?
在尊重行业发展逻辑和理性看待资本投资规律之后,中国“芯”图景才会慢慢展开,国内部分公司也正显现出峥嵘之象。
在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业排名表中,华为排第12名,成中国大陆地区最强芯片厂商。
华为2004年10月10日创办了海思公司,研发手机芯片,在创立之初,华为内部曾发生了很大分歧,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产品和方案,自主研发的很少。
付出就有回报,十余年后,国内公认的芯片研发最好的就是华为的海思芯片。在国产华为的大旗之下,像兆易创新、川土微电子和上海微电子这样的芯片企业也在努力成长,其中涵盖设计、制造等各个产业链领域。
除了传统的芯片生产企业之外,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也接过了芯片国产化的大旗。阿里巴巴入局较早,2016年1月入股中天微,2017年6月又向中天微注资5亿元,正式进军芯片基础架构设计领域。
互联网公司入局对跟中国芯片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2017年三星将英特尔挤下全球半导体营收龙头的宝座,在此之前,英特尔已经连续25年稳居“全球第一大厂”的位置。这距离20世纪80年代三星建立半导体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开始已经过了近四十年。
要过多久,中国的企业才能和三星一样在半导体产业成功逆袭,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