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TNT 正式出货还有几个月的时间。TNT 在设计的思路上或许能够体现锤子科技产品团队的灵感,以及他们对产品的洞见。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这样一个与同价位竞品有着性能差距,也缺乏第三方支持的“生产力工具”,是很难在市场上以席卷之势取得成功的。老罗和锤子内部的同事们可能比谁都更清楚这件事,所以才在发布会上“带有悲情色彩地”讲述着一个个技术先驱如何牺牲的故事。TNT 是一款“实验性质”的产品,他代表了锤子科技对“我们在未来将如何与生产力工具进行交互”这件事的展望,更代表了老罗所坚信的一些东西。
老罗希望通过“触摸 + 语音”来分别取代掉鼠标和键盘。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很多公司都在试图做过,或是正在做这件事。站在历史的角度,纵观整个个人计算设备的发展历程,苹果在 iPod 上发明了一个可以感受到手指触摸的环形按钮 Click Wheel,在图形界面的某个小场景里摒弃了鼠标。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这个手势来在歌曲列表中选择歌曲。而 iPhone 更是通过“多点触控”的电容屏,带来了一场“触控革命”,将鼠标彻底隔在了移动计算时代的大门之外。但这没有改变的是,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办公室里,都还存在着大量的鼠标。
我们在今天习以为常的,用以“指向某个按钮”的生产力工具——鼠标,最初的问世可以追溯到 80 年代的 Mac 电脑上。是乔布斯最初把“鼠标”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从那时开始,鼠标成为了图形界面中用来“指向”的最主要工具。而我们习惯用以“输入信息”的工具——键盘,则有着更长的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的打字机上。到了 20 世纪中期,键盘作为计算机的基本输入设备,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两样设备有着漫长的历史,而且都是在个人电脑、图形界面刚刚诞生的时代就出现的东西。在这个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计算机领域,你很难想象这样一种固定的交互范式,已经延续了将近 40 年之久。
在生产力领域,键盘和鼠标以一种岿然不动的姿态,成为了一套固定的交互范式。尽管在两者之外,还有像数位板这种特殊行业特殊场景下的特殊工具存在,但鼠标和键盘仍然是不容置疑的最主流。我们其实很容易就可以理解锤子 TNT 的思路。触摸屏通过智能手机,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而亚马逊 Echo 似乎正在通过语音再次引发这样一场革命。将触摸和语音结合在一起,能够改变“生产力”场景吗?这是 TNT 所提出的终极问题。
相比于语音输入才刚刚起步的状态,巨头们更早发现了“触控”取代“鼠标”的可能性。2008 年,就在 iPhone 问世仅仅一年之后,微软发布了一张名为 Surface 的“智能桌子”,可以说它就是之后所有 Surface 电脑的老祖宗。这样一张桌子的桌面,是一块 30 寸大小的屏幕。用户可以用手指触摸这块屏幕以进行操作。但这块屏幕并不是一块严格意义上的电阻或电容触摸屏,它实际是通过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来识别人的手指的操作,实现了类似“触摸屏”的交互。所以它还可以识别放在桌上的东西,当用户将一个杯子放到这张桌面上时,桌面会识别出杯子的存在,并在其底部轮廓外标出一个圆圈。这张“智能桌子”在当年具有高度的实验性,配备当时的英特尔酷睿 2 处理器,运行着定制版的 Windows Vista。它并没有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售过,而是针对商场和办公室等公共空间小规模出售。
虽然这个最初的 Surface 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力设备”,但在同时期的一个微软用以展望未来的技术概念宣传片里,你可以看到,在当时微软所展望的未来里,“触摸交互”以及这种可触摸的“智能桌子”,在生产力场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之后微软也在一直身体力行地试图用“触控”来驱动生产力工具交互的进化。从 2012 年发布第一代 Surface 平板电脑,到 2015 年,发布 Surface Book 这样一个“平板 / 笔记本二合一”的电脑,再到 2016 年,发布 Surface Studio 触控一体机。在微软的硬件矩阵里,触摸几乎是无处不在的重要交互形式。即便这种押注,并没有真正推动微软的生产力工具往触控的方向前进,反而让微软的整个硬件生态一直原地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