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终于迎来大结局!
美国商务部表示,美国已与中国中兴公司签署协议,取消近三个月来禁止美国供应商与中兴进行商业往来的禁令,中兴向其提供的账户注入4亿美元的保证金后,将能够恢复运营。
这项新的协议签订表明美国政府对中兴的禁令风波,经历漫长的三个月之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兴通讯也将真正复活,摆脱这一困扰。消息一出,中兴盘前涨停。
看到这个消息,中兴和不少企业都松了口气,这场贸易战以想象不到的方式愈演愈烈,也终于以大家意料之外的方式平息了。
4亿美元的保证金,加上之前的10亿美元,中兴共付出了14亿美元的罚款,这相当于中兴第一季度三分之一的营收,并且中兴还被迫更换了全部董事会成员。
血流了很多,但总算没有白流,虽然疼却是一定的。不过,中兴终于暂时可以不用咬着牙向前走,而有时间来抚慰一下自己的伤口了。
中兴事件始末,长达4个月的芯片制裁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止美国公司7年内与中兴开展任何业务,包括软件、技术、芯片等,理由是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
次日,中兴股票停牌;此后,中兴董事长殷一民一度强烈反对美国商务部的不公平决定,表示中兴不接受制裁;之后,便是中兴各高层不断奔赴美国,与其展开谈判。
6月13日,停牌多日的中兴终于进行了复牌,但付出的代价却十分惨重。为了复牌,中兴共向美支付了14亿美元民事罚款,并暂缓支付4亿美元罚款;更换上市公司和中兴康讯的的全部董事会成员;并接受BIS为期十年的新拒绝令。7月5日,中兴管理层换血,原总裁赵先明等19名高管辞职,新总裁徐子阳上任;美国商务部暂时、部分解除对中兴通讯公司的出口禁售令。
7月12日,中兴在缴纳4亿美元的保证金后,正式恢复运营,长达4个月之久的贸易制裁终于结束了。
此次芯片事件可以说让中兴吃足了苦头。在5G领域里,中兴作为无线通信基站的供应商,其应用的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都采购自美国公司;而在手机业务上,中兴高端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芯片也来自高通。总体而言,断掉芯片供应,中兴库存芯片数量只能维持2个月的订单量,而之后,中兴的业务将陷入停滞状态,这就是中兴流再多血也要解除制裁的原因。
但回顾中兴事件,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中美间贸易摩擦中一个“运气不太好”的企业的问题,更是一代中国“缺芯”企业的求生缩影。
“教父”错失的芯片梦,中兴的机遇与错过
回看中兴的发展历程,其几度与芯片擦肩而过。此次中兴事件背后,并不只是一个诺基亚式的“我们没做错什么,但我们输了”、跟不上时代创新的故事。发展芯片,中兴不是一无所觉、也不是一无所动,只是与同出深圳、有了海思护身的华为相比,中兴或许少了一丝“狼性”。
早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作为691厂的骨干,中兴创始人侯为贵就曾被派往美国学习。彼时美国正向信息大国迈进,“芯片热”持续燃烧。从美国回来后,侯为贵决定创业,1985年,他成立中兴半导体,开始走上微电子产业之路。
只是芯片研发需要时间,也需要钱。刚刚成立的中兴和侯为贵担负不起这个压力。而当时,国内的电信领域还一直被国际巨头垄断,电信网建设受制于人。于是,侯为贵转向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开创了另一番事业。
2000年,中兴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创立了中兴集成电路设计,侯为贵又开始进行3G手机基带芯片研发。只是这次,中兴对芯片的研发,更多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探索,而不是大胆试错,最终芯片的高难度让侯为贵选择了放弃,他开始全力押注小灵通。
2002年,小灵通的成功直接奠定了中兴在手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同年,中兴又抓住了智能手机的机遇,再加上此前中标联通CDMA无线通信技术,中兴在通讯行业越做越大,只是它与芯片研发却渐行渐远。这也为日后的中兴芯片事件埋下了伏笔。
而此时,夭折的不只是中兴的芯片梦,还有中国的。
参与了2000-2002年间,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的“中国芯”发展历程的梁宁回忆道,90年代,方舟科技创始人李德磊和院士倪光南,曾想为中国磨练出一支能自己做CPU完整技术的队伍。当时,中国IT产业界,以及倪光南本人一直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芯片耿耿于怀。
但当时国内和国际的环境都并不乐观,方舟团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还是败了。方舟团队研究出CPU与SOC技术,却遇见了Intel的专利保护;绕开了专利保护、却发现没有完整的CPU开发生态系统;开发出CPU和产品原型,却又少了配套软件;全国招标、开发出软件系统,却因侵占了微软在我国的市场,被国际市场施压,最终流产……
“搞不定的依然是操作系统。差距大的依然是生态。当年,绕得过Intel,跨不过微软。如今,绕得过Arm,做不出安卓。”时隔多年,梁宁依然如此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