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拜拜!可控制的RFID技术轻松完成烹饪

OFweek电子工程网 Chenz 中字

在现今人工智能的时代,智能、连接、可编程的烹饪设备即将上市,利用有关电器的数字化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性的烹饪优势。而RF无线射频应用在烹饪领域,意味着“吃货”的春天已经来了。

RF无线射频是非常成熟的一种近距离、复杂程度低、功耗低、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低的无线通讯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部分产品无需重新布线,利用点对点的射频技术进行无线传输。

RF无线射频进行电感耦合工作:

RF无线射频进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工作,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即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低、高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RF无线射频技术特点:

1. 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

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并且RFID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

2. 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

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

3. 可重复使用。

RFID标签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

4. 快速扫描。

RFID采用的是非接触方式,无方向性要求,标签一进入磁场,解读器就可以即时读取其中的信息,通常在几毫秒就完成一次读写,采用防冲撞机制,使之可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最多同时识别可达50个/s,并能在运动中进行识别。

5. 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

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

6. 安全性。

RFID是按照国际统一的电子产品代码的编码制在出厂前就固化在芯片中的,不重复40位的惟一识别内码,不可复制和更改。数据可以加密,扇区可以独立一次锁定,并能根据用户锁定重要信息。该技术很难被仿冒、侵入,使国产芯片更安全。

7. 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B,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3000B,RFID最大的容量则又294以上。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RF无线射频在烹饪时的热源来源于电阻元件:

RF无线射频技术应用于烹饪设备中,其共同点是它们提供至少一种热量(能量)来完成其基本任务:烹饪。

在几乎每种烹饪器具中,热源都是某种形式的电阻元件。电阻元件可以非常快地升高到温度,但是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环境温度逐步升高到与配方中要求使用的目标温度一致。一旦环境温度升高,食物必须经受来自周围环境的能量转移,以升高其温度。将腔体体积加热至配方起始温度所需的时间对整个烹饪所需要的时间是有影响的,并且这个过程通常是浪费能量。

正如电阻元件需要花费时间来增加环境温度一样,降低环境温度也需要很长时间,并且还要依靠监视烹饪过程的人来人工操作。这使得最终的烹饪效果成为一种非常主观的结果。

电阻元件的性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导致它们变得更低效并且降低总体输出的温度。给定配方的烹饪时间增加以及确保合理结果所需的注意力会给烹饪者或者厨师们带来压力和负担。

另一方面,固态射频烹饪解决方案由于射频能量能够穿透材料并通过偶极子效应来传播热量,因此能够立即开始加热食物,而不需要首先加热食物周围的环境。因此,在烹调开始之前不需要等待环境空腔加热到合适的温度,这可以明显地减少烹饪时间。并且当烹饪的过程中,采用数字闭环控制电路来实施烹饪,射频能量可以精确地根据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并且对食物立即产生影响,由此导致人们具有精确控制最终烹饪效果的能力。

RF无线射频在烹饪加热过程的LDMOS固体功率管:

LDMOS固体功率管是用于加热效率、速度的最大可用功率、高RFID增益效率是满足烹饪设备需求的RFID组件的特征之一。

另外,固态器件本质上是可靠的,因为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性能会下降的移动部件或组件。固态射频功率晶体管采用硅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制造,可以在不降低性能或功能的情况下具有20年的使用寿命。

RFID组件可以专门设计用于消费者和商业烹饪设备市场,以便为烹饪器具应用提供特定的最佳性能和功能。这包括用于加热效率和速度所需要的最大可用功率,用于高效率系统的高RFID增益和高效率,以及用于紧凑且具有经济高效的PCB设计的RFID IC。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