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半导体产业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
上世纪70年代,借着国际产业转移之力,台湾成立工研院,打造新竹科技园,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经济转型。尽管后来经历了一场无可幸免的金融危机,台湾经济整体衰落,不过单论科技实力,尤其是半导体领域的成就,台积电就足以傲视群雄。
现如今,整个国际分工模式再一次发生变化,中国开始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印度、泰国与非洲各国也被积极带动参与到这场转型之中,中国台湾地区似乎希冀借此转型,日前决定成立AITA联盟就颇有此意味。
图 | AITA联盟 (来源:数位时代)
成立AITA联盟,发力AI芯片
7月初台湾宣布成立台湾AI芯片联盟(AI on Chip Taiwan Alliance),简称AITA。这个联盟是由56家信息技术和半导体制造公司、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公司组成,目的在于共同构建AI生态,发展关键技术、加速产品研发和快速抢占AI芯片战略布局。
说起AI芯片产业,目前整个产业布局尚未成形,虽然已经有众多新老玩家进入,但是囿于技术本身的限制与应用市场的局限性,整个产业尚未真正发展起来。从整体发展走势上来看,对于台湾而言,AITA的成立不失为当下明智的选择。
AITA联盟会长卢超群在接受职位时说,“AI发展中,最关键且台湾可着力的部分正是半导体产业,未来将持续整合台湾半导体技术与AI,使之与国际级技术并驾齐驱。”
图 | AITA联盟会长卢超群
这一次,台积电、联电、联发科、日月光、广达电脑、富士康电子和华硕电脑等公司均加入了这一联盟,可以说AITA囊括了台湾几乎所有顶尖的企业。
最新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台湾全年生产总值达17.7万亿新台币,而以台积电为首的这几家本土半导体公司在去年的营收就超7万亿,占台湾经济体量的近40%,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因此,它们的联合对于复苏并延续台湾经济活力意义重大,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彼时的工研院。
联盟目标为何?卢超群用十分具象甚至有些“琐碎”的话给出了答案:AITA联盟的目标是让成员公司能够把AI芯片的开发成本降低10倍,将开发时间缩短6个月或者更多,并促使台湾地区成为全球AI芯片市场的佼佼者。
依托“打群架”和在专业分工模式上的经验,譬如曾经专注于代工与封测产业,这一次联盟的定位也很明确,抓住AI芯片研发痛点和市场特点,延续台湾半导体产业在产业链上游的优势。
AITA能复制工研院的成功吗?
40多年前,台湾工研院推出“集成电路计划”,不仅将集成电路引入台湾,也因此翻转了台湾的产业经济结构,先后孵化出如今AITA联盟中台积电、联电、联发科、日月光等赫赫有名的制造、封装公司。
这一次面临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传统芯片制造出口增长瓶颈,台湾选择成立AITA联盟,也像是承接下彼时工研院的使命,延续半导体产业优势并借此在未来庞大的AI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以此来带动整个台湾经济的发展。不过,AITA能够复制工研院的成功,顺利将传统芯片制造产业链转入AI芯片领域吗?
不同于彼时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经济结构,拥有比肩日韩技术积累的台湾这一次起点要比原来高得多,转型之路也省了不少力气。但在更多全球新老竞争对手抢占AI市场的局势下,台湾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回顾四十年多年前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转型经验,仅有“小欣欣豆浆店”的一次谈话是远远不够的,时任工研院主任胡定华拟出的落到实处的集成电路技术引进方案,从美国挖回张忠谋、蔡明介、曹兴诚等牛人,台湾持续性地资金投入以及被称为处在“经济奇迹”阶段的大背景,这些都为产业转型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调。
再看现在,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今台湾地区经济形势远不如从前,向中国大陆转移成为大势所趋。不得不说,经历过两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海岛经济系统受到严重挫伤,这让其至今都陷入在经济恢复期之中。其次,因受经济影响缺乏竞争力和整个半导体产业向内地地区转移的大势所趋,台湾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同世界各地一样,都开始纷纷流失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事实。
缺乏充足的资金和人才,这场变革之战怎么看都存在重重险峻。不过在成立之初,联盟就表示会在资金上给大家支持,称会向AITA成员公司提供相关AI芯片开发补贴,为它们开发前沿芯片树立信心。由此来看,虽在资金和人才上受到掣肘,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生产能力为基础,台湾半导体再起步依然具备足够的高度,“险”中取胜也并非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