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2019年,USB-IF又来改名了,他们将USB3.1 Gen 1(也就是原来的USB3.0)改名为USB 3.2 Gen 1,USB 3.1 Gen 2(即原来的USB3.1)改名为USB 3.2 Gen 2,而USB 3.2则被改名为USB 3.2 Gen 2x2。
还能不能让人好好买数据线了?!
小结一下USB历史版本的特性:
现在和未来:USB4的跃进式提升
终于说到了USB4,那么这新一代的协议标准有哪些升级改进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既然是从“3”到“4”的跨代升级,那么改进的幅度一定不小。
IT之家小编这里综合各种已经掌握的信息,对USB4的新特性进行梳理如下:
1、40 Gbps的最大传输速度:
通过双通道传输,USB4的理论最大传输速度应该可以达到40 Gbps,这个和Thunderbolt 3(下面称“雷电3”)的速度相同。
实际上USB4将有三种传输速度:10 Gbps,20 Gbps和40 Gbps。所以你想买最高传输速度,也就是40 Gbps的设备的话,最好在买之前查清楚规格。
2、能够和雷电3接口兼容:
某些(不是全部)USB4的设备也可以兼容雷电3接口,也就是说你的设备上有USB4接口,就有可能也能外接雷电3的设备。不过这个不是强制的,具体要不要兼容,那就要看设备厂商的态度了。
3、有动态的带宽资源分配能力:
如果你使用USB4端口的同时也用其来外接显示器和传输数据,则该端口将根据情况来分配相应的带宽。例如,如果视频仅需要20%的带宽来驱动1080p显示器,那么其余80%的带宽可以用来干别的事。这在USB 3.2以及之前的时代是办不到的,在这之前,USB的工作方式都是要轮流着来的。
4、USB4设备将均支持USB PD
USB PD就是USB Power Delivery(USB电力传输),是目前主流的快充协议之一,这也是由USB-IF组织制定的,该规范可实现更高的电压和电流,输送的功率最高可达100W,并可以自由的改变电力的输送方向。
根据USB-IF的规定,目前USB PD充电接口的标准形态应该是USB Type-C。在USB Type-C接口中有两个引脚CC1和CC2,作用便是用于PD通信的配置信道。
5、仅可使用USB Type-C接口
有了上面这一条特性,很自然的,我们也可以知道,USB4仅可通过USB Type-C连接器运行,其实不仅USB PD,在USB-IF的其他最新标准中也仅适用于Type-C。
6、可以向后兼容过去的协议
USB4可与USB 3和USB 2设备和端口一起使用。也就是说,它可以向后兼容到以前的协议标准,不过USB 1.0和1.1就不支持了,目前市面上还使用这种协议的接口已经几乎绝迹了。
当然啦,将USB4设备连接到USB 3.2端口时,其无法以40 Gbps的速度进行传输,而老式的USB 2接口也不会因为将其连接至USB4接口就变快了。
7、和雷电3是什么关系?成本咋样?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USB4的成本是高于USB 3.2的,尽管还不确定PC和设备供应商添加USB4接口的成本具体会增加多少,不过大家也是可以参考参考雷电3的~
今年3月,Intel将雷电3技术“捐献”给了USB-IF组织(当然,Intel自己就是USB-IF的带头大哥),随后不久USB4规范就问世了,事实上,USB4采用的就是雷电3的协议,两者差别不大。Intel此举也是为了进一步普及雷电3接口,奠定自己的“一统”地位。
当然,随着未来USB4大规模的使用,成本也必然会降下来,这也是Intel乐于看到的。
8、关于命名
今年USB4的标准写法是“USB4”,而不是“USB 4”,没有空格。对于这一点,USB Promoter Group首席执行官布拉德·桑德斯(Brad Saunders)解释说,删除空格的目的是将重点从版本号转移到品牌名称上。
他说:“我们要传达的信号之一是,我们不打算进入4.0、4.1、4.2的迭代路径……而且我们不希望将它与具体的产品关联……我们希望使它尽可能简单。”
但愿这伙计说话算话吧。
9、什么时候可以用到?
尽管目前USB4的规范已经发布,但在2020年之前,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USB4的产品上市。根据桑德斯的介绍,新产品的典型开发周期是12至18个月。
至于支持USB4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那可能就需要更久的时间了。举个例子,USB Type-C的规范2014年就宣布了,而USB Type-C成为主流花了很长的时间,到现在许多笔记本电脑仍然没有USB Type-C接口。
以上是IT之家小编已经掌握的目前关于USB4标准协议的信息,更具体的技术还没有公布,当然,相信普通消费者也没有特别的必要去了解。
不可否认的是,从之前对历史的梳理中也可以看出,USB标准每次数字的迭代升级,功能和性能都会有跃进式的提升,这次USB4也不例外,至少,从目前已经了解的信息中还是很让人期待的,满足未来数年内的设备连接、数据传输、充电等各方面的需求应该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