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来半导体市场风波难停,缺货、涨价等消息持续不断。国际半导体大厂ST最先迎来缺货涨价,据某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数据显示,ST单片机价格涨幅约为2-3倍,交期延长至24-30周,虽然不同产品受影响不同,但总体来看缺货导致的涨价幅度还比较高;同样,瑞萨电子MCU现在交期基本已在16周以上,工厂基本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产能紧张情况难以得到缓解;而NXP的MCU也持续吃紧,期货卡到18周以上,价格一直处在高位。
继国外MCU缺货涨价后,国内MCU厂商似乎也开始面临这一情况。
2020年11月10日,航顺芯片率先发布调价通知函,通知中称,由于投片厂、封装厂产能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客户订单大幅度增加,经公司决定:MCU系列低于代理。体系价格的,恢复代理商体系价格,所有代理商没给2021上半年FCST的不能保证供货,给FCST并且预付定金的才能保证供货。航顺芯片还提到,储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驱动系列全面上涨10%-20%。
(航顺芯片公司公告)
据了解,作为国内最早开始研发国产32位MCU芯片的企业——航顺芯片2014年成立于深圳,已量产ARM Cortex-M0/M3/M4/世界超低功耗7nA等十二大家族300余款通用/专用32位MCU/SOC。孵化交付20余家专用领域战略合作伙伴。已批量应用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各大场景。
对于这次MCU涨价情况,航顺芯片公司内部人士向媒体回应表示,公司对个别产品进行了涨价的原因是供应商涨价。MCU市场是稳定的市场,只不过当前供给端出了问题,芯片厂代工产能不足,需求又是突然爆发的,当然会引起整个供需失衡。
实际上,今年下半年半导体市场频频传出缺货涨价消息。最早的海思芯片涨价到8寸晶圆吃紧,再到多家MOSFET厂商宣布提价,如今轮到MCU价格上涨似乎也是见怪不怪。
据OFweek电子工程网目前了解到的消息,MCU产品涨价受以下多个方面影响。
一是市场相关产品需求暴涨,厂家供应不上。最典型的就是疫情情况下测体温的测温枪、测温仪等产品供不应求,国内疫情受控所以这种情况目前在海外出现较多,由于无法预判疫情的爆发,事先积累的测温产品一下子被采购光,不少企业甚至因为疫情原因停工停产,相关产品缺货更甚;
第二个原因是MCU上游晶圆厂产能不足,比如ST在欧洲的三个主要工会CAD、CFDT和CGT分别在各自所在的工厂上发起了罢工活动,原因是没涨工资,工会带头闹情绪。如此罢工事件在欧洲其实还挺常见,无奈的是ST在半导体业内晶圆供应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而导致的晶圆供应吃紧,让代理商们又有了涨价的理由;
此外,受封装测试环节以及原材料价格成本的上涨的影响,也导致了MCU产品本身价格居高不下。
(图片源自OFweek维科网)
不过,OFweek电子工程网注意到,国内暂时除了航顺芯片发布MCU涨价消息以外,其余头部厂商暂时没有出现这方面的消息。有不少投资者向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东软载波等MCU厂商询问关于MCU缺货涨价消息时,均透露出公司一切经营正常的消息。
有券商分析机构指出,在MCU缺货和芯片厂代工产能不足的背景下,许多终端制造厂开始使用国产MCU替代,国内MCU厂商或将借此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MCU市场规模达到256亿人民币,主要集中在家电/消费电子、计算机网络、汽车电子、智能卡、工控等领域,市场占比分别为25.6%、18.4%、16.2%、15.3%和11.2%,预计2025年全球MCU的出货量可以达到573亿颗。
而目前国内MCU市场份额前十名都被国外企业所占据。其中,主流的32位MCU市场规模80%由瑞萨、恩智浦、ST、英飞凌、德州仪器瓜分,国产比例甚至不足10%,极不均衡。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国产MCU一直以来自主化发展动力不足,以家电产品为例,家电MCU成本占整机比例不足5%,因此不少企业对MCU芯片并不敏感。
随着AIoT时代的到来,MCU将成为产品设备的核心部件,一方面设备需要进行实时性高效智能的信息处理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能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互换,这些需求都要由MCU 来完成。
国内虽然也有如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东软载波等知名MCU企业,但是总体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从进口替代角度来看,国内MCU芯片设计企业具备较大的市场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