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风口,正在缓缓而过,未来特斯拉们要面对的绝非更多的机会,而是挑战。
一年多的时间,风口上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正在重新被定义。其中最为代表就是特斯拉,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车企,一年走完了丰田汽车几十年要走的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蔚来一年也涨了五十倍,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资本可以催熟一个行业,但行业该走的路一步也不会少。
今年以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涌入新能源赛道之后,新能源赛道非但没有变得更加火热,反而有所降温。
当电池、失控、刹车等问题都集中在一起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的时候,安全就会重新成为车主的第一考量。
过去的几个月里,全球第一车企特斯拉在国内遭遇了多起事故。
从上海车展的傲慢到最近的“低头”,特斯拉的每一步都在试探着国内消费者的底线。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25845辆,其中14174辆为出口车辆,也就是说整个4月国内的交付量仅为11617辆,环比35478辆暴跌67.10%;其中Model 3的销量为6264辆,环比暴跌75%。
面对暴跌的销量,特斯拉终于还是低下了傲慢的头颅。
5月25日,特斯拉在其官方媒体上发布公告称,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从而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
不仅如此,特斯拉还表示将向车主开放车辆信息查询平台。
但并非所有的车主都像中国车主的容忍度这么高,一旦特斯拉因为自身的出现了问题,它面临的就并非是道歉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真真实实的赔偿。
根据美国福克斯网站报道,近日,挪威一家法院裁定,因降低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特斯拉被要求按照每人1.6万美元的标准,赔偿30名Model S车主。按照其在挪威销售的该车型1万辆计算,如果其他车主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也要求赔偿,那么特斯拉将面对的是高达1.6亿美元的赔偿。
实际上,早在今年二月,特斯拉就因为安全隐患在中国和美国一共召回了17万辆车,大规模的召回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据了解,这批车的生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年至2018年,这段时间正是特斯拉的产能加速期,而马斯克也曾公开地表示过,不要在产生加速期购买特斯拉。当然,安全隐患是一个问题,产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产能问题才是车企的核心问题。
今年以来,“缺芯”困扰着全球每一家大型的车企,这也直接制约车企的产生。
3月24日,通用因为“缺芯”将北美的减产计划延长;
3月25日,福特也将俄亥俄州的一家商用车厂停产;
3月29日,蔚来也宣布江淮代工厂停产5日。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球已经有十多家大型车企,因为芯片问题而减产或者停产,特斯拉也不例外。
英国《金融时报》消息称,特斯拉正在与中国台湾、韩国和美国的供应商商讨协议,将提前支付芯片费用,从而确保芯片的供应。除此之外,特斯拉也正在尝试收购一家芯片工厂,以求解决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
我认为,芯片产业是一个全球联动比较紧密的产业,产能提升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特斯拉此举不会解决其“缺芯”的本质问题。至于收购一家芯片企业来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我认为更加不现实,且不说成熟芯片企业一般动辄都是百亿美元以上的投入,且生产过程还需要全球产业链配合。因此,我觉得特斯拉收购芯片企业更像是一个噱头。
综合而言,特斯拉与其在“缺芯”的现状中挣扎,还不如琢磨如何改善产品质量,这样在全球芯片产能恢复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