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科创板:联想转型不理想 研发是硬伤

刘旷
关注

研发是硬伤

为何联想的智能化转型不见明显效果,难以摆脱PC业务的决定性驱动发展状态。此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联想的科技实力不强,在PC业务上的角色更多偏向于组装,所以很难在其他对技术要求高的领域里有所突破。

这不无道理,联想智能化转型要突围的两个典型领域,一个是泛智能消费设备,另一个则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前者对生态丰富度,以及连接能力要求很高,后者对技术实力和设施规模要求很高。

从过去的竞争历史来看,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极强的技术门槛,或者说,技术壁垒很关键。比如智能设备的物联,需要可靠的万物互联系统,华为的鸿蒙就是为此而生,而云服务的规模化和个性化则需要顶级的算法支撑,阿里自研云技术也是为了加速超车。

近年这些领域的一个趋势是,技术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主要玩家都在强调研发投入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从IBM、亚马逊、苹果、华为、阿里等全球性科技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高研发投入和持续的投入是越来越强的两个必要条件。

联想的研发占比一直不高。招股书显示,最近三个财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98%、3.27%、2.92%。

不妨看看其他类似规模企业的研发占比,在最新一个会计年度,阿里研发投入占比约8%,华为则接近16%,而他们的收入规模都比联想要大。

为什么联想一个智能设备的科技公司研发投入这么低,其中有过往战略的原因,但更关键的一个原因,恐怕是联想业务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在PC产品里,芯片、储存、屏幕、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产品,已经有明确的行业壁垒,联想短时间内不可能去靠研发实现突破。

虽然芯片、系统这些可能是未来被卡脖子的一个筹码,但让联想现在大举研发旗帜去做这些,也不切实际。可以说,联想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本身就没有太多可以去持续高强度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但这个硬伤也会一直阻碍联想成为一个高纯度的科技公司,从而得到业界和舆论的认可。而长远来看,研发投入过低,很有可能会给联想的智能化转型埋下一些未知的技术隐患。

联想需要用好加法

从一家造PC的国内公司,到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公司,联想过去近二十年,基本都在做加法。PC业务上的资本加法,的确巩固了联想在PC领域的全球地位,但其他的业务,比如典型的智能手机业务,却没有因此被重振。

做加法没有错,尤其是巨头,多元化战略往往是巩固优势,拉高变现上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今天联想的智能化转型,也是在做加法,加的是业务和产品间的互联能力,还有服务行业和产业的综合能力,这样的加法是可以巩固业务护城河,带来更多收入可能的。

但最关键的加法还是应该做到技术研发上去,智能化、数字化、云和AI,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垫底。因为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或人工智能,未来的博弈必定更依赖算法和算力的协同作战。

今年联想CEO杨元庆表示计划未来三年内将研发投入翻番,这样的决心似乎来的太晚了。翻看过去三年联想的研发投入,不过增长了15%左右。因此联想未来三年能否真的将研发投入翻倍,仍然存疑。

但这也是联想最有确定性和把握的一件事了,毕竟研发的加法相对好做很多,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分对错的。对联想来说,转型实际上是和自己在赛跑,只要在研发上用好加法,在未来的智能世界未尝不会再造巅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