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业“芯动”二十年

财经故事荟
关注

采写/陈纪英

缺芯潮弥漫全球的当下,恐怕没有人再质疑芯片的战略地位了。

而全球芯片行业的排位战,虽然没有硝烟炮火,却足够惊心动魄——王者地位在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的巨头之间,持续摇摆。

作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的宝座也在风雨飘扬,可能被三星枪挑下马——韩国证券公司预测,三星电子2021年的半导体销售额将达到794.4亿美元,同比2020年大涨30.6%。而英特尔同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755亿美元,同比微跌1%。

在芯片行业,三星曾是一文不名的Nobody,而其以小博大,逆袭为Somebody的故事相当精彩。

先把历史的时针拨回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三星创始人李秉哲意识到,不搞芯片没前途。

最初,李秉哲曾向长期友好合作的日本NEC会长要求学习技术,对方却居高临下地拒绝了他,“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技术不能借给你。”

彼时,三星还为日企三洋等提供贴牌代工服务。但三洋方面也对三星严防死守——三星员工没机会参考技术讨论,甚至靠近不了电话机房。

倍感耻辱的李秉哲就此撂下狠话,“我们何时才能从日本企业的阴影摆脱呢?尽管为此觉得屈辱,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忍耐。”

残酷的压制,反而激发了三星的斗志。趁着1973年石油危机重创西方经济时,于第二年底,三星筹钱入股了当时风雨飘摇的美国Hankook半导体公司。

开局不易,接下来的追赶更是艰难——经历过卖一块芯片赔钱1美元的绝境,亲尝过长期落后于人的失落,也承受着芯片高额投入带来的亏损压力。

直到1994年,三星提前于欧美企业,发布了256M DRAM芯片,才终于完成了从跟随到赶超的逆袭。

三星家族历代掌舵人

而五年之后,在电视行业,一场类似的芯片长征,也吹响了集结号——从逆袭到赶超,同样耗费了20年之久,只是,这一次的主角,变为了中国企业海信。

知耻

知耻,而后勇——是三星和海信故事的共同起点。

当三星正在逼近逆袭临界点时,整个中国市场,还处于缺芯少魂的蛮荒时刻。

1990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去美国考察时,敏锐感知到,芯片研发对电子产业起到了支撑作用。

他回国之后,就热血沸腾地向当时的电子工业部高层提议,中国企业一定要搞自己的芯片。

不过,进入芯片行业的“学费”极为高昂。

此前,为了研发256M DRAM芯片,三星曾一举投入1700亿韩币——10亿人民币左右。因此,业内有个共识,三星的芯片产业是用“钱”砸出来的。

彼时的周厚健,纵然有这样的眼光,但当时的海信,却过于弱小,人力财力技术都不具备自主开发芯片的条件,海信芯片梦也就此搁置了十年。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99年,此时,政企学界对芯片的战略地位,逐步达成了共识。

当年的6月21日,正值北京酷暑时节,一场由科技部召开的会议上,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痛心疾首地总结,“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是芯片,魂是操作系统。

三天后,国务院正式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加快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意义十分重大”。这份文件,也被视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式开启商业化试水的集结号。

同一年,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前身)着手发起中国芯片工程。

彼时,中国的电视行业,因为缺乏芯片等核心技术,正被拖入价格战的泥潭——68家彩电生产厂,7000万台年产量,全部依赖国外进口芯片。

没有自研芯片,就决定不了彩电的性能和功能,无法构建产品的差异化。

同质化竞争的恶果就是低价厮杀。从1996年到2001年五年间,中国彩电市场累计爆发了六次价格大战,彩电销售价格缩水80%,行业利润率从十年前的50%,大幅缩水至3%左右。

与此同时,掌握核心技术的芯片和面板等关键部件日韩美上游供应商,却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的日本NHK电视台,特意做了一期节目,名为《电子立国》,得意洋洋地声称,”继汽车之后,电子产品成为了日本赚取外汇的又一大得力干将”,而手握电视芯片关键技术的索尼,作为代表赫然在列。

几年之后,更为冲击性的言论出现在《日经产业新闻》上,“随着普及期的结束以及购买替换阶段的开始,中国消费者纷纷把目标投向了价格虽高但质量好、功能好的日本产品。消费者开始摒弃质量不高的中国品牌。”

不独媒体,日本某电视品牌高层曾戏谑地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根据市场行情购买成型技术或技术辅助性开发,实际是一些水果贩子,需要什么水果就包装什么水果,什么好卖就卖什么。”

十年芯片梦,不能再拖延,1999年,周厚健拍板决定上马芯片项目,还为全员上下敲响了警钟,“没有自己的芯片将永远是二流厂家,更无法定义自己的原生产品”。

在中国被芯片断供潮卡脖子的当下,这番言论自然无人质疑。

但在当时,就连海信内部,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有人力争,在不冒险的时候仍然可以赚钱,大可不必押上家底做虚无缥缈的事;有人质疑,芯片研发周期性强,技术要求高,海信没有技术储备。

不过,这一次,周厚健没再犹豫。1999年,海信集团集成电路项目筹备组正式成立,2000年,海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所诞生。

而中国电视行业的二十年“芯动”长征,也就此起步。

长征

芯片业堪称高科技行业的珠穆朗玛,后来者欲达顶峰,谈何容易?!

从0开始起步的海信,义无反顾扎身芯片行业,看起来像一场“胜算不大”的豪赌——论财力、论人力、论技术,与国际巨头相比,海信无一占优,靠什么翻盘?

后来,一位海信芯片研发人员曾回顾起自己的焦虑,“无论干什么都在想着搞芯片。如果通宵达旦能搞出来芯片,我宁愿每天不吃不睡,但通宵也不一定搞得出来!”

彼时,看起来一无所优的海信,唯一不缺的可能就是“不花钱”的信心了——芯片研发成功时,团队就给它起名叫“信芯”,其含义是,它既代表了海信之芯,也代表了中国彩电人研发自主芯片的信心。

其实,电视内置的核心芯片有多种,接收与解调芯片、解码芯片以及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等。彼时的海信,却捡起来最硬的骨头张口就啃——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不仅在开发设计上最见功夫,也是最有开发意义、分量最重的一款芯片。

一帮年轻人聚集在位于上海的研究所里,忍受着极度的枯燥、寂寞,以及实验失败带来的一次次绝望的冲击,在看不到尽头的黑暗里,熬过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

到了2005年6月,终有所成,海信研发成功了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有序排列了二百多万个电路,七百多万个晶体管。

这颗小小的芯片,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在中国电视市场的垄断地位,也终结了上游芯片供应商的暴利,一定程度上夺回了产业链定价权,倒逼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每颗13美元,大幅下降到5美元。

当年的7月1日,温家宝的贺信也远道而至——“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希望海信集团再接再厉,不断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作出新贡献。”

这份贺信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海信人可以脱口而出,全文背诵。

但即便如此,当时,海信与国际芯片巨头的技术鸿沟依然宽阔可见。

同年12月举行的央视创新论坛上,著名学者刘姝威向周厚健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与全球最强对手相比,海信的“技术差距到底有多大?”

周厚健2005年参加央视创新论坛

周厚健没有虚于应付,老老实实地回答,“在应市产品上,差距很小,在储备技术和后续产品上,我认为至少是五年以上。”

新手初来乍到,落后正常,不落后才是意外——当初三星开发的第一代芯片,也落后于同行四年以上。

接下来,则是一步步缩小鸿沟。

于海信而言,投入芯片研发,是长期战略。20年间,从高清到全高清,再到超高清显示,从画质芯片,到商用显示芯片、平板显示芯片、Micro LED显示芯片、车载显示芯片等,逐渐完善了全系列芯片布局,

在上述芯片中,画质芯片的重要性堪称C位。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电视屏相比手机屏、电脑屏、平板屏的最大优势,就是提供不可替代的视觉享受,这是电视的独特价值。如今,超过五成消费者把画质作为决策首要因素。

正因如此,画质,始终是电视行业竞争的关键点位。海信视像科技公司总裁于芝涛就断定,“全球电视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内卷’,画质是唯一的出路”。

而随着电视尺寸越来越大,以及内容越发丰富且品质参差不齐,仅靠面板性能的优化,电视机很难呈现出最好画质,芯片才是决定画质优劣的核心因素——面板一样,画质大不同,根源在此。

因此,潜心画质处理算法和芯片研发,于海信来说,就成了必选项。

2015年,在“信芯”发布10年后,海信发布了Hi-ViewPro超高清画质引擎芯片一代,成为中国唯一拥有自主高端画质芯片的电视企业,也终结了国产电视没有自主画质芯片的历史。

再到今年1月11日发布的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过去7年间,海信累计发布了5代画质芯片。

持续的迭代,也展示了海信芯片布局的深谋远虑——与很多友商抄近道走捷径,采用合资方式,与芯片厂家定制一两颗芯片,抓眼球玩营销,后期无法量产以及持续迭代不同,海信芯片均实现了量产,且批量应用到海信电视、专业显示器、医疗显示产业中。

唯有能在终端产品中持续“跳动”,且能持续进化的芯片,才算是真正成功的自主芯片。

掌舵

时至今日,全球芯片短缺危机,已从汽车行业蔓延到消费电子及用家用电器领域,在家电领域,不乏提前半年、一年囤货的无奈之举。

溯游而上布局芯片,已成行业共识,2021年,全国共有2810家芯片设计公司,同比往年大涨近三成。

显然,整个产业的主赛道,已经切换到了芯片竞争上。

具体到海信,20年前,初来乍到的跟随,是必然的宿命,而二十年后,一路向上的赶超,则是必胜的使命。

一周前亮相的海信8K画质芯片,作为海信第五代画质芯片,就是海信从追风到超越的分水岭——在技术端,经过严格测试,在很多指标上超过了国外品牌;在应用端,搭载这一芯片的海信85U9H电视,成功摘得CES 2022 家用音视频终端品类创新大奖;全链路自主研发、自主可控,消除了画质处理细分领域的所有技术壁垒。

具体而言,其性能优势在于。

其一,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从4K到8K的跨越式发展,让好画质锦上添花。

支持3300万+像素的精确重构,轻松展现丰富隐藏细节;支持26880分区背光控制,带来了极致的对比度提升,使画面的亮暗部更有层次;在颜色控制方面,支持48bit色深、7897个颜色点状控制,带来精准的色彩提升;同时借助AI场景和对象检测前沿技术,可以做到实时自动优化处理。

其二,还能智能提升画质,大幅优化低质内容的画质和观感。

运动流畅度方面,通过强大算力,实现了8K 120Hz运动清晰度补偿,高速运动画面告别卡顿、拖尾,更加流畅丝滑;通过一系列智能处理大大提升视频源的感知质量,可使各种低分辨率视频在超高清显示设备上都能高质量呈现,实现了对超高清显示设备的适配。

其三,智能贴心,支持多终端、多场景应用。

基于AI内核,这颗芯片能分析具体场景,精准出招,可以满足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等消费显示产品对高画质的需求;同时还满足了专业监视器、医疗专业显示器对视频信号高精度高还原度的应用需求。今年,将全面覆盖海信、东芝两大品牌在内的多系列显示产品。

而回望三星和海信的芯片逆袭史,前者赶超用了26年,后者用了20年,用技术长征比喻,并不浮夸。

而双方芯片板块突围之路的第二个共性,则其是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模式——从芯片到终端,全面涉足。

当下,全球电视芯片领域,有两类玩家,一类是电视厂商,如海信、索尼等,一类是芯片企业,如华为海思,台湾的晨星、联发科等等。

在海信芯片整体负责人余横看来,全产业链模式有其独特优势。

其一,涉足终端,可以始终精准把脉市场风向和用户偏好,由此确定的芯片研发方向才会不偏航,不和市场脱节,更接地气儿。

其二,在整个大显示产品矩阵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终端产品的品质,而海信的垂直整合模式,可以通过每一个环节的优化,实现全局最优化。

其三,自主芯片,为海信提供了从源头重新定义产品的可能,而没有自主芯片的电视品牌,只能购买芯片企业的同质化产品,难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泥淖,也难以掌握产业链话语权和终端产品定价权。

时至今日,是时候可以复盘,海信坚持了22年的一“芯”一意,到底算不算一笔划算的投资?

其一,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这是存量时代获得结构性增长的必选之举。

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量为3898万台,同比下降12.2%。

2017-2021年 中国电视TOP7品牌出货量及变化

销量下滑之下,中国电视行业进入高度内卷的存量阶段,仅存的结构性机会就在于品质升级。

如于芝涛而言,“全球显示产业已经从‘屏’的竞争、销量的竞争,转向’芯’的竞争、音画品质的竞争。2022年将是全球电视竞争的拐点之年:走出几十年的‘性价比’之争,彻底进入画质之争、品质之争。”

其二,于国家战略而言,能否在芯片上突围,也是中国能否从彩电大国升级到彩电强国的分水岭。

在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语重心长地表示,“彩电出货量多年来高居全球市场第一,显示面板也做到了全球第一,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仍然是芯片,产业配套芯片依然需要大量进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和高端产品的普及。”

其三,于海信而言,芯片布局,也是其启动大显示时代的基础技术支撑,终端产品要想枝繁叶茂,则技术根基就要扎稳扎深。

芯片等核心技术,可以助攻海信终端产品走向高端化,提升营收和利润率。如今,海信电视在国内市场持续保持着销售额领先的优势,2021年,海信U7G全系列平板电视销售额位列国产中高端电视TOP1,底层技术释放为了营收红利。

2021年,在疫情等负面因素尚未消散的震荡时刻,海信的整体业务却逆势获得了高增长,全年营收1755亿元,同比增长24%。

其四,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

早些年间,是内容进化追不上硬件迭代,硬件进化了,但高品质内容跟不上,用户体验不了。

而最近几年,随着内容产业大繁荣,硬件进化和内容迭代已经同频共振,也能极大拉动终端需求的升级。

早在去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K超高清频道就已上线,8K时代已经开启。而海信8K画质芯片此时上线,也正当其时。

其五,从营收模式来看,芯片业务本身,也可以助攻海信、三星等描绘多元增长曲线,提供新的营收和利润来源。

以三星电子为例,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下,预计其2021年Q4利润将同比大涨68%,而其芯片业务的利润率,也远高于手机、电视等终端产品。

海信视像2021年上半年财报也显示,包含芯片业务在内的新显示新业务收入同比大幅提升69.23%。而在2020年,海信研发的屏端控制芯片全球占有率超50%,稳居全球第一。

有了三星芯片的珠玉在前,从长远来看,芯片业务,有望成为贡献海信主要营收的新一极。

其六,芯片等硬核技术的布局,也有力助攻了海信的全球化战略。

2021年,海信海外收入贡献占比总营收的42%;从2006年到2021年,海信海外的自主品牌收入占比从不足10%大幅抬升至80%,售价超过1万美元的海信激光电视也摆在了美欧等市场的货架上。

在这场芯片长征中,谁先入场,谁往往能占据主场,海信是提前入场的先行者;谁能看到终局,谁往往能左右大局,以终为始的长期信徒海信,大概率也能成为终局的胜利者之一。

    ?原文标题:中国电视业“芯”动二十年?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