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MCU突围的时间还剩多少?

Ai芯天下
关注

前言:

尽管打造一枚国产汽车MCU的技术壁垒不算高,但芯片供应危机重创汽车行业时,依然没有一家足够强大的本土MCU芯片公司站出来成为车企的坚实后盾。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全球MCU厂商TOP10无国内企业

近日,IC Insights更新了最新版的《McClean报告》,报告公布了2021年全球MCU厂商销售排名TOP10榜单。

在这份榜单中,前五MCU厂商牢牢占据了2021年全球MCU销售额的82.1%,它们分别是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Microchip、瑞萨电子,无一不是海外厂商。

排在第六到第十位的德州仪器、新唐、罗门、三星和东芝,销售额总和为23亿美元,仅占2021年全球MCU销售额的11.4%,还没有排名第五的英飞凌一家高。

中国每年的MCU市场容量达到400亿元左右,国产MCU目前总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

 AI芯天下丨分析丨国产MCU突围的时间还剩多少?

高风险+低回报让市场难起量

汽车MCU对新进入者来说,完全是一桩高风险,低回报的生意。

为了让芯片满足严苛的安全要求,汽车行业制定了一整套车规级标准,这会极大地考验MCU企业与上下游的协同。

对可靠性的极度要求,使得MCU车规认证标准严苛、条目繁多、流程漫长。

加上芯片设计、装车测试等环节,企业需要在无业绩的情况下投入短则三年长则五年,这直接劝退了绝大多数观望者。

2020年,MCU的价格已连年下降,最低时平均价格逼近0.6美元一颗,当年汽车MCU市场规模为65亿美元,仅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1.5%。

总量较小的同时,MCU的毛利率也不算高,即使是行业龙头瑞萨,毛利率也才47%。

真正区别藏在一眼看不见的地方

一款高端车规MCU芯片,功能设计可能只占不到50%的时间,剩下大半精力要用在功能安全与可靠性设计上,后者才考验功力。

车规芯片在工作温度、运行稳定性、抗干扰性能、使用寿命、低故障率等各个方面,车规芯片都完虐消费与工控类芯片。

仅以容错率为例,每百万芯片规模中,允许消费芯片出错的数量是300-500个,但车规芯片由于涉及人身安全,容错率无限接近于0。

车规 MCU 需要达到高水平的测试故障覆盖率,即确保测试向量能够检测到的故障数尽可能多,以保证测试失误率尽可能小。

而要让国外开发工具适配我们自己的芯片,国内起步相对较晚,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建设工具链生态。

缺芯让国内意识到扶持本土MCU

缺芯让国内车企彻底意识到,海外芯片企业+海外零部件巨头的MCU供应链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稳固。

扶持本土汽车MCU公司保供的进程陡然加速,国产汽车MCU在2021年迎来了井喷。

在2021年最后半个月,琪埔维、芯旺微、旗芯微、云途半导体相继完成亿元融资,创下了国产汽车MCU融资密度纪录。

一年时间,国产汽车MCU从门庭冷落,变作风口上的芯。然而,国产汽车MCU能在风口上停留的时间其实有限。

留给国产汽车MCU与车企完成绑定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

这两年,国内MCU芯片厂商正在一步步崛起。

以兆易创新为例,国内MCU龙头兆易创新2021年MCU营收已达24.56亿元,同比增长225.36%。

24.56亿元的营收,尽管与TOP5MCU厂商差距仍巨大,但与排名第十的东芝的差距已经很小了。

此外,今年3月,兆易创新已推出了首颗车规级MCU,即将进行量产。

国内企业目前主打应用在车灯、雨刮器、空调等低阶领域的8位MCU产品。

随着国内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提升,国内布局汽车MCU的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也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

比亚迪半导体、四维图新、东软载波汽车MCU产品已量产,为国内汽车MCU领域的先行者。

此外,兆易创新、北京君正、紫光国微、中颖电子、晶丰明源等国内设计企业正加码车规级MCU的研发和认证,汽车MCU国产替代之火已经燃起。

需求释放的国产机遇

下游释放出对 MCU 产能的需求,国产芯片厂商也希望把握这次历史性的机遇。

一些曾经专注于消费、工业级的MCU公司,也纷纷尝试入局车规 MCU。

其中上市公司兆易创新、复旦微等已经获得了一些上车机会;

而创业公司如芯旺微、灵动微电子、澎湃微电子、曦华科技等,转向车规 MCU 后也在这波浪潮中受到投资人的关注,获得了多轮融资。

然而,后发并非全无优势,此时进入的国产厂商也有一些特别的机会。

预计5-10 年内,基于车企新架构的需求,一批新的高性能 MCU 产品将被推向市场。

在车规信息安全方面,我国出台了国密标准,在一定窗口期内,它率先向国产厂商开放。

而后待标准成熟,再进一步开放给外资厂商,这便给了国产厂商以先发优势。

然而,归根到底,无论是更快的响应速度,还是更定制化的服务,相比于芯片更为根本的高安全、高可靠等特性,都只是小机会点。

要能够长期成为一供或二供,拼的还是产品功能安全、稳定性等硬实力。

机会最多再维持一年,如果说今年之内,厂商还没有被验证稳定可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话,市场将被先来者占据,后面再发力难度会很大。

 AI芯天下丨分析丨国产MCU突围的时间还剩多少?

结尾:

不过,获得上车测试的机会只是一个开始,MCU 的国产替代之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

产业链总动员帮助国产 MCU 获得了上车机会,但相比国际大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部分资料参考:远川研究所:《留给国产MCU突围的时间不多了》,半导体行业观察:《占比不足5%,国产MCU该如何突围?》,芯师爷:《全球疯抢MCU!国产替代有何机会和难题?》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分析丨国产MCU突围的时间还剩多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