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气体检测项目中使用的传感器有哪些

工采网
关注

一、什么是管廊,地下管廊简介

1.综合管廊:建于地下用于容纳两种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2.入廊管线:敷设于综合管廊内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各类城市工程管线;

地下管廊气体检测项目中使用的传感器有哪些

国家近两年密集出台与地下综合管廊相关的政策文件,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等各方面都对综合管廊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然而,随着综合管廊建设的逐步推进,综合管廊投入实施后所产生的管理运营维护问题,亦成为了综合管廊建设及运营单位的关注重点,尤其是下水管道爆燃、中毒等事故问题。因此,要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安全顺利进行,保障施工人员与周边群众安全,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监控是重中之重。

二、地下管廊检测气体的重要性:

地下管廊装有各种有线信号线、热力管、燃气管、电信管道、给水管道、电力管道等等,是一个多种信号与传输对象交汇的场所,所以需要对其内部环境进行监测,以达到实时、自动监测地下管廊内的环境的目的,把危险防范于未然。

综合管廊属于地下封闭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会迅速消耗掉管廊内部氧气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当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危险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引起爆炸。更为严重的是,发生火灾时管廊内部环境十分恶劣,修难度很大,对修人员也将造成人身安全威胁。

我国各地多个城市的地下管廊建设方兴未艾。在地下管廊修建工作的建设及运营期,采用现代传感技术对管廊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潜在安全隐患,非常重要。现在国家很多地方的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采用了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甲烷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等,来对管廊内有毒有害气体进行了实时监控.

三、管廊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环境参数内容及检测要求标准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环境参数检测内容、报警设定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 51274和《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的规定。主要环境参数报警设定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1.温度:40℃-5℃ 不含监控中心;

2.湿度:满足设计要求 设备、材料防潮保护要求;

3.氧气浓度:大于等于18%,小于等于22%(体积分数);

4.硫化氢浓度:小于等于10mg/m3;

5.甲烷一级报警浓度:小于等于1%(体积百分数);甲烷一级报警浓度:小于等于2%(体积百分数);

6.一氧化碳CO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正常人接触1小时为35ppm,所以一氧化碳36ppm对人是显然有害的,并且不能超过一小时,如果超了会有明显中毒反应。所以气体检测仪测量一氧化碳标准数值为,低报报警值设定为30-50ppm;高报报警值为150-300ppm.

地下管廊中采用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甲烷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来对管廊内有毒有害气体进行了实时监控,工采网技术工程师推荐:

韩国Samyoung的HTW-211,HTW-211是基于HumiChip?的精确可靠的湿度测量传感器。传感器的湿度输出已经温度补偿,并且是线性电压,可直接连接带ADC输入的微计算机。特别设计的成型封装和涂层材料能够确保即使在严苛环境下的耐受性和可靠性。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HCPV控制、工业工序控制 、医疗、汽车、环境监控等诸多领域。

地下管廊气体检测项目中使用的传感器有哪些

氧气传感器(O2传感器)(O2-M2)是电化学氧气传感器,俗称氧电池,4系大小,2年使用寿命,主要用于测量环境中氧气气体浓度,应用广泛在煤矿,钢铁,石油化工,医疗,隧道等,典型应用于氧气报警器,氧气分析仪 。

电化学硫化氢气体传感器H2S-A1主要特点是无过滤网,两年寿命等,主要用于空气中硫化氢气体浓度的检测。

英国alphasense 催化燃烧式 甲烷传感器 CH4传感器 CH-D3:CH-D3是利用催化燃烧的热效应原理,由检测元件和补偿元件配对构成测量电桥,当遇到可燃性气体时,可燃气体在检测元件载体表面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燃烧,载体温度就升高,通过它内部的铂丝电阻也相应升高,从而使平衡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一个与可燃气体浓度成正比的电信号。广泛应用于石化、煤矿井下、地下工作场所等恶劣场合

TGS6814是催化燃烧式的气体传感器,是TGS6812的升级版本。可以检测100%LEL水平爆炸下限的甲烷气体,亦可以检测H2,此传感器不但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与此同时,线性输出与输出的高度稳定性也是其主要特征。

一氧化碳传感器CO-AM是由英国Alphasense 研发的无功耗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利用驱动检测电路便可以检测一氧化碳的浓度。传感器的尺寸小,可以做成便携式检测仪器、固定式报警仪器,或者报警系统等等,可以用于煤矿、地下工作场所、炼金等

       原文标题 : 地下管廊气体检测项目中使用的传感器有哪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