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印度再次不讲“武德”!

华商韬略
关注

  印度的制造业大国梦,可能也就是个梦。

  文丨华商韬略 刘柏铖

  2014年,印度政府表了个态:印度有人口有市场,欢迎更多中国公司来印度发展。

  印度总理莫迪更是在一次演讲中说,要让印度变成一个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但仅仅过了七年,印度就又变了脸。

  【vivo不是孤例】

  2022年7月5日,印有“Love India,Love vivo”的电梯门突然打开,电梯中快步走出多名印度执法人员。

  vivo印度公司的员工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检查,只能放下工作,默默配合。

  这样的场景,在包括vivo印度公司在内的23家关联公司,以及48处经营地点同时上演。

  如此规模的突击检查,当即引爆中印两国媒体。在两国人民的瞩目中,印度执法局的官方声明终于在7月7日发布。

  该声明认为,vivo涉嫌违反了印度的《防止洗钱法案》,因此冻结了vivo及其关联公司在印度的119个银行账户,共计冻结了价值约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的资产。

  被冻结了生死攸关的现金流,vivo自然要申诉,它向德里高等法院提交了文件,要求撤销印度执法局冻结其银行账户的决定。

  在印度状告印度执法机关,很难想象当地法院会毫无偏袒。

  7月13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提出,vivo需要向银行提供95亿印度卢比(约8亿元人民币),才可以解冻vivo银行账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vivo的银行账户刚解冻没多久,印度税收情报总局又在8月3日发布通告,指控vivo逃税221.7亿卢比(约18.9亿元人民币)。

  如今很难说vivo是否还“Love India”,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已经不再“Love vivo”了。

  从“小甜甜”转变为“牛夫人”,vivo的遭遇其实早有预兆,从大规模的突击检查到冻结账户,一场针对中资企业的打压其实预谋已久,vivo也远非第一个受害者。

  2021年,华为收到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它被排除在印度的5G实验名单之外。

  转年3月,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电信设备商都参加了5G实验,却依然不见一家中国企业的名字。

  但此时的华为已经无暇顾及此事,就在2月15日,印度税务部门突降与华为相关联的主要营业场所,对其进行搜查行动。

  印度税务部门的官员们查看了华为的一串文件:财务文件、账簿、公司记录、印度业务和海外交易文件,并将部分文件带走。

  税务部门最后给出的说法是,搜查行动是印度专项打击电信公司逃税行为的一部分,这些公司涉嫌通过购买股票、虚假开支等方式向境外母公司转移利润并逃税,使“印度财政损失巨大”。

  印度对中企的打压可谓一视同仁,连2014年就扎根印度的小米,也不例外。

  2022年4月26日,小米印度的财务官萨米尔·拉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承认,XTIPL(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已按照小米集团公司某些人的指示支付了特许权使用费。”

  但这段话的背景,却是萨米尔·拉奥已经被印度执法局传唤审讯多次,不但本人遭受身体暴力,就连家人也受到威胁。到4月27日,萨米尔·拉奥就撤回声明,并称自己并非自愿发布。

  从1月开始,印度对小米的打击接踵而至。

  1月份,印度财政部以“非法汇款给外国实体”为由,向小米开出5.6亿的天价税单。

  4个月后,印度执法局以小米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汇款的理由,冻结了小米印度公司约48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同月,印度执法局又扣押小米7.25亿美元现金,理由为不当转移资金。

  无奈的小米只能选择上诉。5月6日,资产虽暂时得到解冻,但与印度执法局的官司仍要继续。

  同一时期,华为、OPPO、一加等手机厂商均与印度执法局陷入纠纷,而这一情况并不只发生在手机制造这一领域。

  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以来,印度就加大了对中国企业的打压。

  2020年4月,《印度大型电子制造业的生产挂钩奖励计划》正式发布,其中既包含多家印度本土手机公司,也包括国际巨头三星、苹果等。但在印度占据高份额的中国手机公司,却一家也没出现在名单中。

  同月,印度还颁布了FDI(外国直接投资)新政,该政策要求与其接壤的国家在投资印度前,必须经过印度审查。

  政策听起来一视同仁,但看看地图就知道,接壤印度的国家里,除了中国,哪里找到一个有投资实力的国家?

  这项政策的负面影响慢慢显露了出来,从政策颁布到今年6月29日,中国企业一共提交了382项申请,通过印度批准的是80项。

  随后,全面的打压彻底开始了。

  2020年6月起,印度以对印度的主权、领土完整及安全构成威胁的理由,对包括Tik Tok、微博、微信、绝地求生游戏在内的300多个中国APP进行封禁。

  类似vivo、小米、华为那样的突击调查,如今已经涉及超过500家中国企业。一位在印度做安检业务的中国公司曾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其实查不出问题,但每次都要给钱”。

  打压甚至渗入到印度政府内部,连那些为中国企业审批注册的印度合规官都在劫难逃。这一行为,彻底导致整个印度的企业服务行业都收到一个信号:为中国企业提供服务非常危险。

  可以说,如今在印度的中国企业如履薄冰。

  然而,仅仅八年前,印度还在敲锣打鼓欢迎中国企业,从蜜月期转入冰河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