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的数据,全球芯片市场的年增长率从6月份的13.3%和5月份的18.0%下降到7月份的7.3%。2022年7月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为490亿美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2.3%。韩国8月DRAM芯片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24.7%,创2019 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跌跌”不休中,外界对半导体市场态度多少有些消极,许多行业预测机构都指出芯片行业即将迎来的低迷。中国芯片市场现在比一年前缩小了1.8%,而除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仅增长了4.1%。然而,今年上半年,许多IDM的晶圆厂利用率仍远高于90%,半导体代工厂的利用率超过100%,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期间订单保持强劲。
SEMI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增长7%。中国市场在第二季度的采购从环比和同比数据来看成为下降最多的市场。
根据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的财报,中国两家半导体厂在第二季度在设备上的环比支出均有所下降。雪上加霜的是,8月美国政府向多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发出信函,要求不对中国出口14nm以下先进制程晶圆厂设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造设备进口受限必然会影响中国半导体制造行业的发展。因此产业人士将目光对准了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
冷行情与升温的半导体设备市场
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重要性在全球各地都在发展本地制造能力的背景下只增不减。SEMI发布的数据中,中国台湾、韩国、北美、欧洲的设备销售的增长也证明了这一行情。
此前《日经亚洲评论》报道,应用材料、KLA、Lam Research、ASML等半导体设备大厂都向客户发出警示,部分关键设备必须等待最多18个月才能交付,因为从镜头、泵、阀门、微控制器、工程塑胶、电子模组等零件全都紧缺。科磊的部分检测设备的交期已经达到了20个月以上。
在出货困难中,谁能及时出货往往谁就是赢家。日本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能够保持高速发展的原因一部分就要归功于库存的管理。日本企业为了因应灾害等无法预测的事态、往往倾向于持有较多库存,配合库存管理,日厂的生产和出货更顺利。
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增长反映了依旧火热半导体产能需求。IDM和代工厂正在大力投资于新的制造能力,用于制造采用领先工艺技术的逻辑和存储设备。功率半导体、模拟IC和各种MCU等许多其他重要芯片的强劲需求和持续短缺,导致供应商也提高了这些产品的制造能力。种种迹象表明,半导体设备市场的火热尚未结束。
Q2规模居首的中国台湾地区,扩建脚步不停。2022年Q2半导体代工市场实现了两位数的收益增长。台积电取得两位数的晶圆出货量增长。有媒体报道,台积电采购部门的高层已两次赴美,了解设备供应吃紧的状况,随后派主管与设备供应商谈判,并以个位数的加价幅度下单,希望能够尽快拿到设备。
从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设备的进口值的同比变化来看,第三季度前两个月的设备进口额同比增长均超20%。9月,台积电2nm厂开始进行整地作业,台积电的正常扩建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希望加强在代工产业的地位的决心。
欧洲大幅增长,预计未来还有增长空间。欧盟的《芯片法案》早于美国的《科学与芯片法案》通过,因此在第二季度,欧洲吸引了一部分半导体公司建厂。今年3月英特尔宣布耗资170亿欧元的工厂在马格德堡建厂;同月,中国台湾硅晶圆制造商环球晶圆宣布意大利的子公司MEMCSPA将新建12英寸晶圆产线,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开出产能。
欧洲半导体产能的增长还将继续,7月14日,意法半导体和格芯官方宣布,双方将在意法半导体现有的法国Crolles 12英寸晶圆厂附近建立一个新的12英寸晶圆联营厂。本土产能的扩张成为欧洲半导体设备市场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从全球市场来看,7月彭博社报道,三星计划斥资近2000亿美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扩建11座晶圆厂。8月,中芯国际宣布在天津拟投资75亿美元建设12英寸代工厂。代工厂们步履不停地扩张说明了半导体设备市场仍有增长潜力。
本土半导体设备公司需要尽快成长
半导体市场规模的下降会与本土半导体设备公司销售增长伴随出现的原因不难理解。日本是另一个半导体设备出货量下降的国家,虽然设备出货量没有增长,但是日本本土半导体设备销售一直表现得很好。
在2021年第四季度中,全球9大设备商日本公司的增幅最大。今年1-5月日本半导体设备厂商的销售额升高将近3成打破纪录。同时,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SEAJ)公布预测报告指出,2022年4月-2023年3月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首次超过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7%,连续3年创新高。
出货量同比下降的韩国也致力于提升本土半导体设备的发展。韩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Hanmi Semiconductor 近期公开该公司研发生产的晶圆切割机,有意与日本相关公司竞争。
国内晶圆厂扩产与制造设备进口受限为国内半导体设备厂提供了机遇,设备和材料正呈现逆势上行的趋势。从财报上来看,多家中国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上半年业绩向好。
拓荆科技表示,受益于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销售订单持续增长,公司半年度业绩高增。2022年半年报,2022H1实现营业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364.87%;实现归母净利润1.08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9亿元,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其中Q2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16亿元,同比增长658%;实现归母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增加1.30亿元。
北方华创发布2022年半年报,其中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7.55亿元,同比增长143.16%;营业收入54.44亿,同比增长50.87%;电子工艺装备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45%,半导体设备营收38.7亿元,同比大增55%。
中微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72亿元,同比增长47.30%;归母净利润4.68亿元,同比增长17.94%;扣非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增长615.26%。2022年上半年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约61.83%,达30.57亿元。
不过国产半导体设备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SemiAnalysi分析师表示,有中芯国际的工程师自爆,中国自行开发的DUV曝光机问题一堆,目前根本没有制造出功能良好的DUV曝光机。他表示,中芯国际工程师自己泄露了这些自产的机器容易被投诉的情况。他还强调,中国使用外国设备制造芯片的技术落后很多年,其国产设备更是落后国外几十年。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产设备仍处于追赶阶段。
本土半导体设备公司发展要看上下游共同发力
本土设备公司的成长不仅要靠这些设备公司自己的努力,更需要行业上下游共同协作,产业链一起来学习和发展,才能迅速地把这个行业知识最强的竞争力都建立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协调各方面资源来支持国内产业链的应用和发展。放眼全世界,过去任何一个半导体行业高速发展的地区,都有一个优秀的产业链作为坚强的后盾。
作为设备和材料的使用者,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晶圆制造厂正在积极支持国内产业链产品的应用。中芯国际联合首席CEO赵海军表示,从10多年前开始,中芯国际就非常主动积极的推进国内供应链的发展,包括引进首台套的设备,首批次的材料,对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然后与供应商一同对产品进行改进。一旦产品能达到量产的要求,中芯国际就迅速地导入量产,实现量产验证。
中芯国际希望将满足要求的本土产品尽可能地采购进来,因为更加完善的国产供应链对于本土晶圆厂而言,是安全性的保证。培育本土产业链才能使得中芯国际和同行的其他公司能够稳定地向前发展。
面对美国从设备入手的卡脖子,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必须尽快成长。业内人士也认同美国卡脖子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半导体设备公司补足基本环节的窗口期,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实施的出口限制将倒逼中国半导体设备公司的成长。
毋庸置疑,半导体国产替代之路还很长。半导体设备领域,一定不是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而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中国半导体要追赶国际水平,需要全行业全力以赴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达到国际水平。
原文标题 : 买不如造,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迎来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