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终于挺不住要瘦身了,年关前开启了一轮大裁员。
“6000人,n+2赔偿,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5%,涉及手机、互联网等多个业务……”近期,小米集团因裁员再度站在了风口浪尖。
虽然,小米对外否认了上述裁员的规模,但相比裁员的数字,外界更加关注的是,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小米的核心业务大盘不稳,重金投入的汽车业务尚未过关。
01
营收、净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截至12月22日上午11:30,小米报10.98港元/股,虽涨3.98%,但较年内19港元/股最高点已跌超45%。资本预冷,小米的业绩也不好看,其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营收、净利双下滑局面。
柒财经整理发现,近四个季度以来,除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为正,后三个季度,小米营收同比均呈下滑趋势,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营收同比下滑20.1%至701.7亿元(人民币,下同),为近四个季度最低。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录得营收704.75亿元,虽较上一季度微增3.05亿元,但同比仍减少9.7%。
此外,小米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也由2021年第四季度的44.73亿元减少至今年第三季度的21.17亿元,且净利润同比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现“断崖式下滑”。
随后,小米近三个月净利润均同比减少超五成。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净利润同比下滑67.1%至20.81亿元,为近四个季度最低。
02
手机出货量下降、成本高昂
实际上,前三个季度业绩颓势尽显,与小米背后手机业务收入下滑、成本居高不下等不无关系。
财报显示,小米营收主要来源于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与其他业务四块。其中,作为小米业绩“支柱”的智能手机业务在去年第三季度录得478.25亿元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达61.3%。
而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减少11.1%至425.1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减少至60.3%。
营收下滑,主要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减少。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下降8.4%。
对此,小米财报称,是因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且据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7000万台,同比下跌11%。
进一步而言,手机业务大盘收缩是当前经济形势所趋,小米自难以幸免。另一方面,小米高昂的成本费用同样在挤压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自今年年初,小米便坚持“降本增效”,并表示,为了明年整个业绩的提升,小米会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
尽管如此,去年第三季度,小米总销售成本637.7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81.7%。而到了今年第三季度,虽总销售成本同比有所减少至587.52亿元,但占总营收的比重在上升,达83.4%。
且自去年3月宣布开始造车以来,小米研发费用便不断增长。由去年第一季度的30.12亿元逐步增长至今年第三季度的40.7亿元。
而研发费用中,不小部分被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近三个季度,小米该业务花费分别为4.25亿元、6.11亿元及8.29亿元,合计18.65亿元。
03
造车持续投入、资质悬而未决
核心业务大盘不稳,智能手机营收下滑之际,小米则将未来“赌”在了尚未盈利的造车上。
去年3月,小米创始人雷军豪言称:“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且小米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预计未来10年投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100亿美元,首期投资为100亿元。
彼时,小米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42.8亿元,而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80.71亿元。
除需持续高额投资外,小米造车的首要关卡——资质问题也一直被外界众说纷纭。不得不提的是,企业要想造车,需要获得发改委的许可资质及工信部的认可资质,两项满足之后,才能进入市场。
今年8月,据彭博社报道,由于小米取得独立生产汽车的许可证有所延误,小米正在和北汽集团商谈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相关事宜。随后,又有市场传言称,小米可能会在2023年6-7月获得造车资质。
究竟是否拿到造车资质,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需要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小米汽车来讲,时间已经不多了。
此外,预期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的小米,在8月11日新品发布会上,以视频形式公开其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情况。
路测场景包括高速、城市、泊车等,测试功能包括主动选择车道、进出匝道,并线超车、避让障碍物、记忆泊车等。
可据业内人士表示,上述测试视频中,很少有“一镜到底”的镜头,很多都是经过剪辑拼接而成。进一步而言,小米自动驾驶技术进程并未达到流畅自如的情况。
且目前,对于已经拥有自动驾驶系统并已落地的小鹏、蔚来及特斯拉等品牌而言,小米尚未量产出炉的智能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功能也没有太亮眼。
原文标题 : 小米大裁员背后:营收净利三连降、手机业务不稳、造车资质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