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本“芯梦”继续的“双M”

半导体产业纵横
关注

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协会(SEAJ)的数据显示,1月日本造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月减少2.1%,是2020年12月以来、2年1个月来首次出现销售额同比降低。?

虽然出现下滑,但日本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的地位依旧不容小觑。据IC?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日本占比6%,排名第五,次于美国的54%,韩国的22%,中国台湾的9%及欧洲6%。

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雄“芯”从未停止,持续扩张,近期的“双M”日本带来了新希望……

01

MLCC进驻车规:强者望恒强

MLCC是电子整机中主要的被动贴片元件之一。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片式电容器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MLCC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军民用电子整机和电子设备。

如今MLCC产业链是以日系厂商为主导的,在上游核心材料、中游器件制造领域都有着绝对优势,其次是美国。目前,全球约有20多家MLCC生产商。其中日企如村田、TDK均具有强势优势,处于第一梯队;美、韩、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如三星电机、KEMET、AVX、国巨处于第二梯队;中国大陆企业如风华高科、三环集团、宇阳科技、火炬电子则由于起步较晚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日本企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高达56%。

日本厂商之所以成功,一是电子元器件不同于消费电子等其他产业,对材料要求甚高,好的材料才能做出好的器件,日本在材料技术上一骑绝尘,因此韩国等厂商也是望尘莫及;二是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需要长时间不断地摸索积累,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高度契合;三是高精尖的下游支撑,日本采取选择和集中的战略,积极布局汽车电子、机器人及高端制造、工业控制、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旺盛的产业需求使其更高端化、更精细化。

日本MLCC龙头当属村田,村田制作所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于1944年10月成立。主力商品是陶瓷电容器,高居世界首位,其他具领导地位的产品有陶瓷滤波器、高频零件、感应器等。自从MLCC出现以来,村田就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全球占有率从未低于20%。该公司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的营业收入约为1.8万亿日元,其中约四成来自MLCC。

2022年下半年延续至今的“寒气”似乎有了些许缓解。MLCC去库存接近尾声,据报道,村田制作所(Murata)计划在中国江苏无锡修建新厂房,用于增产MLCC零部件——膜片,投资金额约4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占每年设备投资额度约两成,创下单次设备投资最高纪录,预计2024年4月完工。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自2022年第三季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翻转走弱后,车用订单需求持续稳健,MLCC供应商开始集中资源研发车规产品,并加速制程技术提升与扩产步调。村田持续朝每年产能增长10%的目标迈进,2023年第二季起,预计车规MLCC月产能将达到250亿颗,稳坐市场龙头。TDK也在2022年5月宣布,将在日本岩手县现有北上厂扩建车用产能,预计2024年九月正式量产,月产能将增加50~80亿颗。而三星、太诱与国巨,在2023年车用产能都有显著增长,平均月产能提升20~30亿颗水平。

02

MEMS:历史悠久,担心中国反超?

MEMS技术在智能传感器时代必不可少。MEMS是在半导体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融合了光刻、腐蚀、薄膜、LIGA、硅微加工、非硅微加工和精密器械加工等技术制作的电子机械器件,是集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械结构、微电源微能源、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高性能电子集成器件、接口、通信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在工业电子、汽车电子和医疗电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按照生产MEMS Sensor的企业分布区域来看,2018年全球最大的产能地区位于日本。2021年,美国企业占据了一半国内MEMS市场份额,但日本企业依然排名靠前,因此日本政府加大投资十分重视。其中TDK是全球电子元件和电子原料巨头,其MEMS方面业务主要来自于应美盛(InvenSense)和Tronics 。应美盛(InvenSense)是美国传感器公司,2016年被TDK收购成为其MEMS传感器业务集团的一部分。Tronics是法国传感器企业,2016年被TDK收购。2021年TDK的MEMS业务增长强劲,由2021年的第9名上升到第6名。

展望2023年,尽管欧美通胀放缓,但全球经济仍处疲弱。车厂通过降价刺激买气,却也让整体车市进入价格竞争循环,因此成本优势将是关键。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竞价趋势将加重供应链上、下游降价压力,长久以来车用MLCC的高毛利恐将逐渐式微,而日厂长期把持的高市占率将在其他企业陆续加入后遭分食。

但是TrendForce集邦咨询特别表示,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受惠于政策红利不断提升,这也是日本在担心的事情。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智能家居渗透率不断提升,5G基站持续大规模建设,下游应用领域产业规模的增长也带动了传感器市场规模的上升。

中国MEMS产业链IDM行业上市企业平均净利率连续三年超过20%,在2021年达到峰值27.9%,2022年前三季度为25.5%,在MEMS产业链各环节上市企业平均净利率中保持第一。2022年IDM行业研发营收比大幅提高,同比增长89.7%,反应出近几年IDM行业逐渐重视产业创新研发,研发投入逐渐增多。现在MEMS专利的国家分布中,中国有4874件专利,占比73.7%,遥遥领先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的MEMS发展也离不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设立智能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设立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另外,中科院设立了微系统所电子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苏州纳米所、中科院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等,国家、部门、地方都充分重视。

3月初,2023年中国MEMS制造大会上举行了“2021中国MEMS十强企业”颁奖仪式,宣布了最新的国产MEMS企业十强名单,该名单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季度统计报表及各地方协会统计数据评选出。

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歌尔微电子成立于2017年,是我国MEMS传感器龙头企业歌尔股份子公司,2019年歌尔股份启动分拆工作,将MEMS相关业务全部分拆到歌尔微电子,歌尔微成为歌尔体系内唯一从事MEMS微电子相关业务的主体,并继承歌尔股份在MEMS领域的市场地位。

歌尔微电子(歌尔股份)常年位居“中国MEMS十强”企业名单榜首,据知名半导体市场咨询机构Yole Development 的《MEMS产业现状报告》显示,从2019年开始,歌尔微(歌尔股份)连续跻身全球10大MEMS厂商之列,也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

华润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总部位于无锡,拥有3条6英寸线,其中MEMS产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与CMOS生产线兼容的MEMS传感器量产生产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 MEMS 表面和晶体硅加工技术,用于制造压力、硅麦克风、光电、温湿度等MEMS传感器。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士兰微1997年成立,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体(IDM)的企业之一。

自2010年开始,士兰微电子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一系列传感器产品的开发,在6吋、8吋芯片生产线上实现了批量制造能力,并建立自己的MEMS封测生产线,初步走通了系列传感器的IDM发展之路,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百余项。

目前士兰微MEMS传感器产品系列丰富,有:MEMS加速度计、三轴AMR磁传感器、六轴惯性传感器、高性能MEMS麦克风、数字三合一传感器、心率传感器、高性能气压压力传感器等。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瑞声科技成立于1993年,为智能设备提供领先的微型专有技术解决方案,在声学、光学、触觉反馈、精密制造、微机电、无线射频和天线领域拥有材料研发、仿真、算法、设计、自动化以及工艺开发等尖端技术。

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美泰科技拥有自己的MEMS传感器芯片产线,是一家IDM企业。是国内最大的MEMS核心芯片、器件和系统产品供应商,中国MEMS技术领导者。

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

美新半导体(MEMSIC)是全球领先的惯性MEMS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国最大的MEMS惯性传感器企业,《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评为首批36家具有影响力的传感器企业之一,中国惯性传感器代表性企业。同时也是一家IDM公司。

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矽睿科技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高质量传感器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增值应用与服务,致力于成为以应用为导向的多传感器平台。

矽睿科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包括多款MEMS传感器、磁性传感器芯片、及汽车与物联网智能模组和系统。矽睿科技多年进入“中国MEMS10强”企业名单,是我国磁传感器、惯性传感器主要厂商之一,《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评为首批36家具有影响力的传感器企业之一。

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敏芯股份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研发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导推动了中国MEMS产业链构建,被赞誉为产业拓荒者,2020年8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为中国MEMS芯片第一股。

MEMS芯片IDM企业占据榜单的半数,美泰科技、美新半导体、华润微、士兰微、西人马均是IDM企业,拥有自己的MEMS芯片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MEMS传感器企业都比较“年轻”,除歌尔微比较特殊外,矽睿、西人马、纳芯微分别成立于2012、2017、2013,短短几年已成长为行业主要公司,可见中国MEMS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原文标题 : 让日本“芯梦”继续的“双M”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