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第27届亚洲投资论坛【中国科技硬件行业展望】

OFweek电子工程网
关注

【主持人】:感谢各位参加本次“瑞银亚洲投资论坛媒体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我们今天请到的是瑞银证券中国科技硬件行业分析师俞佳先生Jimmy为我们分享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及展望(包括手机、芯片在内)。

很多在线的都是我们的老朋友,正式开始之前容我简单介绍一下流程,本次分享会将会有请Jimmy进行20分钟的分享,紧接着有20分钟的问答时间。如果在分享过程中有需要提问的记者朋友,欢迎随时将您的问题发送在本次会议的聊天框、微信群以及您联系的瑞银同事,我们在问答环节会按顺序进行提问。

    本次分享会将聚焦行业,不会对具体的个股或者公司进行评论。有关涉及过多地缘政治的问题,我们也不便作答。谢谢!

    下面把时间交给Jimmy!

    

【俞佳】:谢谢AC!也谢谢各位媒体的朋友!我是UBS看中国科技行业的分析师俞佳。我的主题主要讲两个方面,主要讲周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特别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周期性是一直存在的。但对于中国的产业来讲,还有更重要的驱动因素跟国产替代有关,这相对来说是中长期结构化的驱动因素。

所以我今天的汇报聚焦在我们覆盖的大概三个领域:⑴第一个领域,跟手机有关的半导体领域,确实看到国产替代的进步。⑵第二个领域,功率半导体领域,在车上面看到有更多比较积极的变化。⑶第三个领域,半导体设备,这也是投资者都是比较关注的话题,整个中国的资本支出包括国产替代下一步能够走到哪个方向。

    我们先看一下整个大的背景。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预计今年整个智能手机全球行业增长大概是3个点左右。其实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全球出货量的表现情况也是跟我们预期是类似的。这对于整个行业需求的恢复和增长其实是有帮助的。第二,在这一页提到的关于PC的部分,坦白讲PC也是跟手机类似的,是弱复苏的状态。

    之所以前面重点讲一下手机和PC,但还有一些,包括汽车、工业、通信类的部分。从电子行业的下游来看,像汽车,大家听到各种各样对于市场非常卷的反馈,但总体来看EVP还是在驱动整个下游需求的增长。在工业和其他领域,确实看到处于弱复苏的状态。回到半导体行业本身,我们预计今年除掉memory之外的半导体,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大概15%—20%之间的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现在也是看到对于全球半导体的资本支出,确实我们相信今年相比去年还是有接近10%左右的增长,明年也会继续保持类似的规模。但是我想说这里面的结构有一些不同,在今年,中国市场上面的需求对整个全球的半导体设备支出有很大的帮助。今年下半年开始到明年,海外的部分应该有一部分的赶上。

    今年总体来看,整个定调是弱复苏的一年,不管在各种终端产品上面,除了AI非常强之外,其他的各种终端产品应该都是这种节奏。对于整个半导体行业情况来看,最近包括全球领先的晶圆厂也说了,大概预期在10%左右的增长,这是行业周期的部分。但我想说,从整个中国来看,过去一年多到两年都是处于去库存状态,截至到2023年底或者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国内半导体行业不管是库存、行业景气度都有出现一些明显的底部反弹迹象。

    现在重点讲一下关于手机的部分。

首先我们在这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机会?这里面的机会在两个:第一个手机的需求有一些弱复苏。但如果拆解下来看,相对来说中国手机品牌在量的角度来讲,恢复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显或者说今年这个市场下面我们预计中国的品牌应该会继续获得比较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中高端手机里面,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得到。

为什么手机比较重要?按照Gartner数字来看,本身手机是半导体行业非常重要的下游应用,占20%左右。哪怕AI现在对于半导体的需求非常重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总体来看手机还是非常大的一块。而且未来终端落地来看,一定程度上面也会在边缘的终端侧有一些反映,这还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中国国内手机供应链的驱动因素是国产替代。以前我们讲国产替代,更多讲各种各样的硬件,比如说摄像头等等这些产品。但从这一轮的国产替代来看,我们看到非常明显,中国的这些智能手机半导体的供应链切入了更多中高端的应用,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而且这些领域里面,过去主要都是被海外的头部厂商所主导的,所以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这一点为什么对于整个生态也比较重要?因为大家谈论了很多over  supply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建很多新的产能,等等。如果在中国的半导体公司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的份额,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对国内制造端的供应链带来更多的需求,这其实是正向的循环,这对整个国内发展的半导体生态是比较重要的。

    我们这里面把中国智能手机的量和全球量做了比较,也把整个ASP和海外的ASP做了比较,包括一些市场机会。在整个行业来看,不管是存储包括其他的产品上面都有看到过去一段时间有价格的上升。反映在物料成本上面或者说反映在content  value角度来讲,半导体在这一轮的增长幅度应该远大于整个绝对量的上升。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highlight出来,虽然会听到整个全球智能手机的增长两个点、三个点的规模,或者国内品牌放在一起看可能只是五六个点、六七个点的增长规模。但如果放到整个半导体的content角度来讲,其实整个增幅会比这个大很多。而且如果考虑到国产替代的前景,应该会进一步高过这个水平,这是需要强调的。

    其实我本来罗列出不少的终端手机品牌所采用的国产半导体的

CMOS  Image  Sensor的部分。我想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说,首先为什么CMOS  Image  Sensor比较重要?因为在整个手机的物料里面、半导体物料里面,除掉SOC、AP、应用处理器、memory这些部分之外,其实跟摄像头有关的传感器,物料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对于高端手机来看有可能占到百分之十几的物料成本,其实是非常可观的部分。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我们有看到图像传感器部分在国内中高端手机进行了快速的突破,目前来看中国领先的CMOS  Image  Sensor厂商已经切入到几乎所有的中国手机品牌的旗舰机,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市场以前被日本厂商所垄断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

    与此同时,切入到一两款机型相对来说还不是最终的成功,最主要的要看消费者市场的反馈。但比较可喜的是,从去年到今年,特别是率先采用国内CMOS  Image  Sensor国内的一些手机品牌,他们旗舰机的表现在终端市场上面也是比较好的。我想说,这会进一步加速国产替代在其他品牌、其他机型方面的渗透,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现在从产品规格来看,可能除掉一些最高规格的、1英寸的产品上面,可能国内的传感器厂商还是跟日本厂商有一些差距之外,其实在其他的绝大部分产品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其实整个国产替代前景看起来非常乐观。

我们有对整个市场空间做一个预测,这里面很自然的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有中高端的渗透,对这个市场有什么积极影响呢?我们经常去量化它,我们对这个行业有做测算。按照我们的测算来看,按照2023年的水平,我们估计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所对应的图像传感器的市场大概在46亿美金左右的市场,因为很多有一些假设,但总体来看大概是这个规模,这是比较合理的。与此同时,两年时间内整个市场规模应该有机会达到接近60亿的规模。

这里面主要的因素来自几个:第一个,在中高端手机,特别在600美金以上的智能手机,中国的品牌会获得更多份额。另外,像整个content的部分来讲,我们相信手机的拍照功能还会做一些升级,这个部分应该会带动增长。我想说,按照中国的品牌在这里的市场份额来看,假设国内有三家主要的头部公司,去年在手机的CIS市场上面,可能加在一起不到3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里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能够继续增长,可能20%—30%之间。所以这应该在未来一到两年对整个中国智能手机CMOS  Image  Sensor有关的供应链厂商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

    另外,现在全球手机里面除了中国品牌之外,还有韩国系的厂商、美国系厂商。相对来说在安卓市场里面,韩国品牌也用日本的CMOS  Image  Sensor供应商的产品。中期来看,也是国内公司的机会。因为本身已经用了一些比较低端的水平,但对于一些中阶的产品,其实目前还没有用什么,这可能也是国内供应商的机会,这也没有反映在我们对于中国厂商能够对应的市场机会的预测里面,但我想说应该是一个upside。

另外在射频前端,这讲得挺久了。上一波大的机会来自5G。射频前端在手机上面单机价体量其实也是挺高的,可能仅次于整个CMOS  Image  Sensor的规模,可能排在第四的规模。一方面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在每七八年或者十年有非常大的代替的升级,这会带来很大的价基量的提高。

过去这几年来看,中国品牌在4G上面明显落后海外在射频前端的厂商至少三年左右。在5G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一轮机会大家几乎同步发布了跟5G有关的产品。对于中高端产品来看,中国厂商还是有一些晚于海外品牌的。但可喜的是,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确实看到国内的一些头部的射频前端厂商基于海外的滤波器产品切入到这个市场。今年我们也看到采用国内自产滤波器,也就是所有的分离器件都是基于中国国产的射频前端产品的高端模组会被中国的旗舰手机采用,这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进展。

    我们大概估算了这个市场规模,我们现在只是对于那一颗非常贵的,所谓中高端模组的产品做了测算,预期整个市场规模从去年8亿美金增加到11到12亿美金之间。我们这里反映了几个假设:第一个我们预计中国手机品牌在中高端手机上面会拿一些份额,跟前面对CMOS  Image  Sensor的预测是一样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于600美金以下这个市场单机价值量预测是非常激进的价值的下滑。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我们还是看到这个市场至少还有接近20%的复合增长,在2023年到2025年之间。而且在2023年,在这个市场里面,中国品牌供应商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是非常小的。所以这一块的增量应该是中国射频前端厂商在未来两年非常重要的增长动力,所以这也是值得去highlight一下。

    总结来看,智能手机,我们看到了非常明确的国产渗透进入到高端的机会和证据,中国手机品牌一定程度上面从去年开始明显获得份额,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面。所以我们相信这是非常积极的、正面的循环。中国手机采用国内的components更多,同时市场反馈也比较积极,同时因为采用率更多,也会导致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供应厂商有更多进一步的机会,以此推动他们在更大的市场范围之内变得更有竞争力。

    另外一个细分板块是功率半导体,这个板块下游主要跟汽车有关的。

这里面我们UBS在3月底、4月初的时候出过一个比较重要的行业报告,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我们对于中国市场车用半导体的预测,红线标出来的部分,我们预测2023年整个中国车用半导体的中国品牌,除掉原有品牌之外的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可能只有10%左右。但我们预测,可能到2030年左右中国品牌在中国这个市场里面的份额应该有机会接近40%,这是非常显著的市场份额的提高。

当然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方面有政策性的推动。第二点也是因为整个中国车用半导体厂商在一些领域里面确实做得越来越好,特别是功率半导体。第三点整个行业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新能源车,其实在新能源车里面采用国产化的产品份额是更高的。所以这几点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得出这样的预测。

    这里我们有做一些对行业的预测,车用半导体里面,最关键的两个部分,一个跟辅助驾驶有关的ADAS,另外一个跟动力有关的Powertrain,所以这两块占整个价值量比较高的部分。现在中国的公司,在功率半导体里面有明显的市场份额的提高,这是在过去两年看到的情况,现在从模块角度的市场份额按照第三方统计已经超过50%。下一步应该有机会看到更多其他领域逐步的提高,所以这是值得说的部分。

    这个行业我觉得机会是非常明确的,但大家有很多的担心,如果看市场上面特别是中国或是A股、港股这些公司的股票股价表现相对来说反映了大家对于供需格局是比较激烈的,比较严重的担心。这一块确实会影响到国内功率半导体公司的利润率,这其实已经看到了。但积极的部分,我们也看到了,一方面毛利率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面在一些产品已经看到一些企稳的迹象。第二在整个扩张的节奏来看,有一些国内比较激进厂商的节奏已经有一些放缓的迹象。所以总体来看对供需格局的边际情况有一些帮助。

    下一个增长点看中国的品牌是不是可能有机会更多受益于海外市场。受益于海外市场的主要点,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也在出海,外中国的功率厂商是不是也有机会介入到海外的这些,不管是OEM或者Tier1的供应链。我们有看到一些迹象,但可能目前还不是最确定,但我们觉得这可能是中期的机会。

    最后讲一下设备的部分,主要讨论中国对设备的投资以及国产替代。

    大家一直关心着好像中国有非常多的Fab厂在投建,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想说应该动态的看这个扩产的情况。相对来说,在中国市场上面整个半导体的供给是结构性的不太均衡,有一些地方投得很多,有一些地方是缺失的、供给是不足的。在相对比较缺失的地方,应该有继续投资的需求。

    对于中国国内半导体设备支出的预测预计今年有个位数的增长,但这个个位数的增长不是很低的水平,因为去年是非常大的增长,而且去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出口管制的原因导致很多设备是提前拉的,也就是说今年我们还是预计大概300多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是一个比较decent的表现。而且我们预计今年、明年都能维持这样的规模。

    这是我们展示了很多国内Fab厂,但我想说,刚刚我们讲功率,功率有一些oversupply的问题,至少目前是这样。但像一些存储、一些逻辑类的芯片,其实国内自给自足率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来看从产能角度来讲只有个位数的产能。所以从未来扩张情况来看,基于我们行业的了解,这个方面应该还会做更多的投资。

    对于设备公司来讲,除了国内需求之外,还有两个问题:国内设备到底做得怎么样、国产替代的前景怎么样。我们有做对于国内大概50多个Fab厂进行深度的survey,不管是Fab厂的负责人或是Fab厂的采购负责人或者设备工程师。从反馈来说,总结来说,差距在明显的缩小,但在关键环节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距。比如我们图的右上角展示的,不管在可靠性、稳定性、精度,等等。当然在不同的设备类型上面,整个国产化或者技术水平进步也是不一样的。但回到国内来看,在某一些领域其实受到了越来越多出口管制的影响,导致在performance上面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采购的前提条件了。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国内设备技术进步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以前需要完全ready、慢慢验证才能获得机会。现在客户跟国内设备厂一起加速这个进程。基于这个情况,国内设备的国产替代前景应该比较乐观。

    这里面是对于国内市场份额的看法,这是基于调研的结果。按照去年整个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设备厂的营收来看,占国内的份额接近10%到15%之间。但我想说,这个国产替代率远没有办法达到国内需求的,因为在很多关键领域其实需要更高的国产化率,特别是存储、相对比较先进的逻辑领域。所以我们觉得这个部分应该会在未来一两年看到很快速的市场份额的提高,所以这应该是这个行业主要的机会。其实从过去一段时间来看,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但总体来说这个方向应该不会变,设备的国产化是非常关键的前提,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能不能继续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前提,这是比较重要的部分。

    总体来说我想说,如果投资中国半导体行业,周期性确实是整体在改善的。但如果要考虑整个结构性的中长期机会,我们的看法是设备跟下游比较多掌握在中国市场上面的应用都会有比较多的机会。

    我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Jimmy!现在进入提问环节!本次分享会聚焦行业,不会对具体的公司或者个股进行评论,有关涉及过多地缘政治的问题我们也不便作答。

    

    【问】:财新的记者。第一个问题,现在欧美比较关注中国成熟芯片的产能过剩问题,未来的一两年在晶圆代工领域国内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头部的晶圆厂的财务表现是否会承压呢?

    【俞佳】:我分享一下我们团队的看法,因为晶圆厂并不是我这边在覆盖。对于代工环节,确实我们看到有非常明显的证据证明,国内的一些晶圆厂因为整个供需结构的问题,导致毛利率有不小的压力,至少按照历史的水平来看。所以我们也是认为这个部分会有一些oversupply的压力。

    但其实也像我前面讲的,如果过去一两年的情况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是行业需求的周期性,过去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处于行业景气度比较弱的阶段,而且之前国内的设计公司,也就是晶圆厂客户,库存角度有非常大的压力,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很多。但从整个季度表现来看,截至到今年一季度,这部分的表现已经有大幅改善,而且从最近这些头部晶圆厂产能利用率的水平来看,比如跟手机有关的应用、逻辑的应用角度来讲,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到比较高的水平。这里面的变量,中国的国产化率能够走到什么水平,同时下游的需求恢复的节奏,这是动态变化的情况。

    【问】:现在的热点,AIPC与AI手机是否带动新一波的换机潮?您预计换机潮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会让明后年各个市场的增长率提升多少?

    【俞佳】:其实official  forecast我刚刚说了,我们预计今年手机增长3个点,明年手机增长2个点。对于PC来讲,在今年我们只是预期了非常低的个位数的小幅增长。不管是AIPC有看到,还是AI手机在部分品牌有看到,当然未来有更多品牌会看到这种背景之下我们的预测是我刚刚讲的这个样子。

    但从市场反馈来看,特别对于AI手机方面,大家普遍的反馈是偏正面的,一定程度上面这应该会带动积极的作用。但从预测来看,目前我们维持这样的预测,如果AI落地进展比较快的话,会带来更多的upside。

    

    【问】:证券时报的记者。第一个问题,请问您能否拆分一下AI对手机和PC行业的拉动程度?中国半导体厂商有没有潜在的机遇?

    【俞佳】:不好意思,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一个预测。

    【问】:第二个问题,从A股设备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去年盈利增速有所放缓,周转放慢。请问,您认为是否这个趋势会得到持续?以及具体看好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哪一领域?

【俞佳】:设备行业有几个特点,因为本身营收的确认时间是很长的。一般你的下游订单生产周期至少两个季度左右,送到你的客户,取决于你客户的验证周期,如果新产线可能需要比一个季度更多的时间去做验证。海外的设备厂商如果在国内,他们就很长,国内相对短一点,但至少也要三个季度,至少平均来看要三个季度以上。

其实去年,大家说整个营利也好、营收也好,增长放缓,这一定程度上面反映往前推三到四个季度那些时间点所反映的订单情况。如果往前推三到四个季度或者更早一些,大家应该记得2022年10月份美国对中国有加大出口管制的,因为这个出口管制是史无前例的管制,是全方位的,这导致国内很多Fab厂做投资计划的时候或者对于设备厂下单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这其实已经反映在去年这些公司的业绩里面,特别比如说合同负债等等这些指标上面,看到边际放缓的情况。

    其实从我们最终来看,整个fundamental变化从去年五六月份开始,整个下游的需求已经明显改善了,整个资本支出的行为在国内看到有明显的变得更加活跃。这意味着那个时候开始反映的订单在未来三到四个季度之后反映在国内公司这些利润表或者财务报表上面。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设备公司的业绩至少从增长期来讲,有机会看到今年可能比明年更好的业绩。

    另外为什么我们在中期相对比较看好这个行业?我们在今年3月份也参观了国内的SEMICON展览,我想说产业链自给自强的信心让我们感觉比之前强很多,特别在关键的应用领域以及一些零组件的部分。这部分的进展能够保证在国内、在未来,特别在存储、包括相对比较先进的逻辑应用领域里面,扩产的可持续性是能够有帮助的,这是整个行业的机会。

    回到设备公司怎么选,因为过去两三年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因为国产体需要加速的,国内大部分公司都获得很多机会。但现在往后看,行业格局变得慢慢的比较确定。其实在一些细分领域里面已经形成了一家或者两家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要在这些领域里面跟这些大的公司竞争,新进入者的难度比以前大很多,如果你不能推新的东西。未来来看,在国内我们还是觉得头部公司的竞争力或者说他们的成长前景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所以我们还是喜欢国内像以刻蚀为主的头部厂商,这是我们喜欢的标的。当然也有一些投资者从另外的维度看,在哪些领域国产替代化率不高、非常低,可能有更多的机会。

    总体来看,未来主要的看法:第一个看中国下游的Fab厂投资的方向更多趋向于哪些应用,如果是memory,跟memory有关的设备公司会更受益。另外就是看这些公司本身的竞争力,应该是国内头部的平台化的,以刻蚀为代表的公司会有更多的机会。

    

    【问】:南华早报的记者。第一个问题,国内AI大模型的发展对GPU需求有多大?国产替代情况在未来几年内将如何变化?

    【俞佳】:这个我们确实没有什么报告,唯一能说的基于公开的信息,我们确实看到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有可能是潜在提供替代方案的机会,这个看起来比之前的确定性更高。

    【问】:第二个问题,怎么看待AI一体机在国内的发展?这个市场的机会有多大?

    【俞佳】:这个我这边没有做过研究,很抱歉。

    

    【问】:界面的记者。车用半导体领域,国产新能源汽车降价潮是否会对功率半导体等汽车电子产生压力?汽车半导体今年的供需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俞佳】:我觉得以一个非常直接的答案,一定会对整个产业链都会有影响,不仅是功率半导体,所有相关的半导体或者相关的产业链都会受到压力,这是我们在与上市公司公开交流里面以及产业链的讨论里面已经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

以主驱模块举例来看,我们看到了过去一段时间还是会有进一步的降价压力,这应该随着国内新能源车的价格竞争,相关程度是非常高的。

    就像我前面讲的,国内跟海外不同的地方在于国内是有两种功率厂商阵营:一种是IDM为主的,另外一种是IC设计为主的。海外都是IDM。如果基于Fabless为主的厂商来看,国内的晶圆代工端,他们的毛利率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比如国内有一些公司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这相对来说是非常低的水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市场里面,一定程度上面晶圆厂让出了利润,使得获得更高的产能利润率,使得国内的IC设计公司在功率这个领域可能可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这是目前看到的情况。如果是基于这种情况来看,要进一步做价格竞争,不能说不可能,但这个空间比之前小很多。

第二对于整个供需格局,我前面有一些图有展示,按照行业的预测,行业大概看未来两三年,除掉日本之外的亚太地区,复合增长率在9%。除了日本之外,主要的汽车制造厂在中国。

看国内的产能增加,按照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我们只是统计了一些上市的以及能够获得公开信息的国内跟功率有关的,那至少也是百分之十几的产能增长,这个产能增长跟需求增长,还是产能增长更快。但看今年情况,一定程度来看还是会有一些产能的压力,但从边际情况来看,整个扩产节奏比之前有所放缓,这是我们在头部的国内功率厂商交流里面有看到的迹象。

    假设中国市场能够继续维持比较高的新能源车的增长消化之前的投建产能,整个供需格局也会变得更加良性一些。

    

    【问】: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您提到汽车芯片市场份额的预测,是否可以理解为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如果是的话,这个水平似乎与工信部希望达到的水平还是有不少的差距,您觉得目前行业进一步提升的难点有哪些?哪些芯片难以实现国产替代?

    【俞佳】:刚才那个是我们的预测,我没有办法比较这两个预测,一个是政府的目标、一个是我们的预测,最终谁一定能够做到。但我想说的是汽车行业有自己的属性:第一个是消费的产品,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最终选择权还是在消费市场上面,不是政府推动就能够达到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变量。第二也考虑到车规级认证的时间和难度,比一般的消费级的产品难度更高、更久。基于这些情况,即使按照目前我们的预测,坦白讲一两年前要说能够做到这么快的提升率,大家也会觉得比较的激进。

    从汽车行业情况来看,这里面也分很多不同的车企,因为国内市场上面有很多非国有的车企,其实他们的市场份额相对来说非常可观。基于这些假设,汽车半导体的渗透率是比较有可能按照我们的预测在演进,但方向上面中国的供应链公司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问】:TechWeb的记者。您刚刚有提到关于国产替代,请问手机供应链上面哪个种类的芯片国产替代率增长最快、哪一类又是最慢的?

    【俞佳】:手机上面的芯片非常多,我没有做过非常详细的每个芯片种类拿出来做比较。我们聚焦在大类上面,刚才提到的射频前端和图像传感器,这是所谓的价值量比较高的芯片,国产化率确实提高很快。在手机领域,特别在最高端的旗舰机领域,我们已经看到替代,而且在快速地替代海外的品牌。

    要说比较慢的,一定程度上面,不管是大的应用处理器、存储,确实没有特别多国内的。有一些国内厂商可以做,但从国产替代的难度比较大、进度比较慢。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一些问题不能继续回复了,后面我们会进行回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谢谢Jimmy的分享!

       原文标题 : 瑞银第27届亚洲投资论坛【中国科技硬件行业展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