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特尔当前面临的困境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逐渐衰落。
在2000年左右,英特尔的市值曾攀升至3000亿美元,英特尔成为了当时全球营收最高的芯片制造商。
与此同时,美国股市中市值最高的科技股是微软,其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美元。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英特尔被对手超越,[余粮]也所剩不多
在短短数年之内,英特尔已被其昔日的竞争对手超越。
英伟达的市值已超过2.6万亿美元,博通市值达到6695亿美元,AMD市值为2144亿美元,高通市值为1775亿美元,即便是仅专注于芯片设计的ARM,其市值也达到了1200亿美元。
缺乏比较便难以察觉差距,当前正值芯片产业的繁荣时期。
AMD在上周二发布的财报中显示,得益于数据中心处理器的强劲需求,其第二季度营收增长9%,达到58亿美元,营运利润增长19%,达到11亿美元。
尽管营收仅为英特尔的一半,但AMD的市值却是英特尔的两倍。
英特尔在本周二的一份监管文件中报告,已不再持有三个月前持有的118万股芯片技术供应商Arm Holdings的股份。
根据同期Arm股票的平均价格(124.34美元)计算,此次出售将为英特尔筹集约1.47亿美元。
英特尔不仅股价大幅下跌,而且现金储备亦显紧张。
截至6月底,英特尔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2.9亿美元,而流动负债总额约为320亿美元。
因此,英特尔不得不重视1.47亿美元的股权收入,即便这笔股权投资导致了1.2亿美元的净亏损。
除了回收股权投资,英特尔还启动了100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并宣布将裁员超过15%。
英特尔还宣布,将从2024年第四财季开始暂停派息,并计划将全年资本支出减少20%以上。
自1992年以来,英特尔持续派发股息,这是近32年来首次宣布暂停派息。
Q2财报业绩不佳,亏损扩大导致指引低迷
英特尔公司于2024年8月2日北京时间上午美股交易结束后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期截止至2024年6月,主要财务摘要如下:
①关键财务指标:公司再次出现亏损。在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尔实现了128.3亿美元的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9%,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29.5亿美元。
季度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到数据中心及人工智能业务下滑的影响。
在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尔的净利润为负16.1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负5.4亿美元。本季度亏损的加剧,主要是由于毛利率的急剧下降。
②业务板块分析:人工智能市场难以进入。客户端业务以及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业务构成了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
客户端业务:是本季度公司唯一实现增长的业务。本季度客户端营收达到74.1亿美元,同比增长9.3%。
该业务的收入与个人计算机行业直接相关,目前需求尚未完全恢复。
数据中心及人工智能:尽管大型企业不断加大资本开支,英特尔在这一领域的相关收入仍然保持在30亿至40亿美元之间。
这表明公司在当前人工智能浪潮中难以获得突破,并且公司原有的中央处理器市场份额可能面临挤压。
③英特尔的业绩预测: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将在125亿至135亿美元之间(市场预期为143.7亿美元),毛利率为34.5%(市场预期为44.1%)。
收入和毛利率的预测均远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公司业绩持续亏损。
本季度公司营收略低于预期,但毛利率的急剧下降远低于市场预期,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单季度亏损达到16亿美元。
公司本季度毛利率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到人工智能个人计算机产品、晶圆产能调整以及其他非经营性费用的影响。
与不尽如人意的财务报告相比,公司给出的业绩预测更为悲观。
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将在125亿至135亿美元之间(市场预期为143.7亿美元),毛利率为34.5%(市场预期为44.1%)。
这两项核心财务指标均显著低于市场预期,预示着公司季度亏损可能将持续。
错过OpenAI,错失AI最佳入局机会
据四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大约七年前,英特尔曾有机会投资于OpenAI。
当时,OpenAI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家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鲜为人知领域的非营利研究机构。
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两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就多个合作方案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英特尔以10亿美元现金收购OpenAI 15%的股份。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双方还探讨了英特尔以成本价为OpenAI生产硬件,作为交换,英特尔将额外获得OpenAI 15%的股份的可能性。
然而,英特尔最终决定不继续推进这笔交易,部分原因是当时的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认为生成式AI模型不会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从而导致英特尔难以回收其投资。
英特尔放弃投资OpenAI的消息此前并未公开报道。
结果,OpenAI在2022年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目前其估值约为800亿美元。
根据路透社对包括前英特尔高管和行业专家在内的九位知情人士的采访,这仅仅是英特尔一系列战略失误中的一例。
英特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挫败,源于其未能向客户提出一个连贯的产品战略。
这场未果的交易不仅揭示了英特尔对新兴技术趋势的迟疑,也导致了英特尔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AI竞争中GPU比CPU重要让英特尔头疼
随着数据中心中用于实现人工智能商业化的GPU销量激增,其带来的威胁亦日益加剧。
在人工智能应用的部署竞争中,显而易见的是,GPU相较于CPU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当前,数据中心运营商正逐渐增加GPU的配置空间,相应地减少了CPU的占比。
此外,AI专用GPU通常与CPU捆绑销售,这导致英伟达的Grace CPU和AMD的芯片逐渐侵蚀了英特尔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英特尔正面临基于ARM架构的众多低功耗竞争对手的挑战。
微软与高通之间为期一年的独家协议,旨在为Windows开发ARM芯片,即将结束。
一些行业专家甚至认为,高通基于ARM架构的骁龙PC芯片组可能成为英特尔的终结者。
据报导,目前英伟达和AMD正在为Windows开发ARM芯片,以与骁龙系列展开竞争。
尽管英特尔正与AMD争夺x86 CPU市场份额,并且数据中心逐渐被GPU所主导,但x86架构本身亦面临潜在风险。
代工战略创造盈利仍需漫长等待
在半导体产业中,诸如英伟达、AMD以及高通等企业均采用Fabless模式,专注于芯片设计,而将生产制造环节委托给台积电等专业的代工企业。
相较之下,英特尔则采取IDM模式,不仅负责设计,还自行生产芯片。
AMD曾同样采用IDM模式,直至其将芯片制造业务独立,形成了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格罗方德(Global Foundries)。
IDM模式曾是英特尔在行业中的全面领先地位的象征,但随着英特尔在10纳米制程技术上的进展迟缓,其芯片制造技术已明显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
与此同时,AMD、高通等采用Fabless模式的竞争者却能持续推出采用最新制程技术的高性能芯片,这使得英特尔的芯片性能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尽管公司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升级芯片代工设备和建设工厂,代工业务在英特尔的财务报表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全球芯片代工市场排名中,英特尔甚至未能跻身前十。
根据目前的规划,英特尔今年的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250亿至270亿美元,明年也将继续投资超过200亿美元。
然而,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和融资环境堪忧,这可能直接影响到英特尔未来的投资能力,使得基辛格的IDM 2.0战略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质疑。
其IDM 2.0战略在2023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市场现在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IDM 2.0的讨论必须有结果作为后盾。
在当前分工高度细化的半导体产业中,英特尔这类集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于一体的IDM企业实属罕见。
即便是曾经主张[拥有晶圆厂方显男儿本色]的AMD,也早已与这一模式分道扬镳。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正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所概括的,晶圆代工产业本质上遵循[赢者通吃]的法则,市场仅青睐最先进的技术,任何落后都将导致全面的失利。
对于晶圆工厂的执着,在技术领先时期,确实助力该企业以显著的成本优势进一步超越竞争对手;
然而,在技术落后阶段,这种执着亦会转化为企业利润表上的沉重负担。
英特尔公司先前公布的季度财报,便是一个血淋淋的例证。
在实现127亿美元的营收,净亏损近4亿美元的情况下,单是晶圆代工这一业务部门,便造成了25亿美元的亏损,这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金吞噬者]。
PC的钱太好挣可惜已不是计算的唯一
英特尔帝国的衰落,源于其两大支柱逐渐受到侵蚀:一体化优势的减弱以及CPU市场的分割。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个人计算机市场的过度舒适。
回顾过去,英特尔的视野局限于个人PC,而忽视了计算领域的多样性,特别是移动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
移动设备对能耗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传统的X86架构并不适用。
而更为精简的ARM架构,尽管初始功能尚不完善,却因其低能耗的优势逐渐成为移动市场的首选。
英特尔并非未察觉到移动终端的兴起和ARM架构的存在,但的确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苹果公司推出首款iPhone时,曾寻求英特尔的合作,但英特尔认为苹果的报价过低而拒绝。
结果苹果大获成功,即便以当时的报价计算,若以销量平摊,英特尔本可获得丰厚的利润。
再如,英特尔虽获得了ARM架构的授权,可以开发相关产品,但英特尔并未致力于提升产品性能,反而试图让客户的设备适应自己的芯片。
最终,尽管苹果自2005年起就在Mac电脑中使用英特尔芯片,但在2020年后,苹果还是宣布将不再使用英特尔芯片,转而采用自主研发的ARM架构芯片。
一方面,设计与制造交替升级的Tick-Tock战略虽然能够持续推动产品更新,但也限制了重大创新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英特尔也逐渐忽视了制造是一门技术,只有需求多样化,技术才会不断进步。
沉溺于个人计算机市场的英特尔逐渐落后。当台积电开始采用极紫外光刻技术时,英特尔仍在考虑使用深紫外光刻技术来提升制程。
当制程缩小至10纳米时,英特尔突然发现难以实现生产。
因此,出现了用加号来表示工艺提升,但实际上并未实现技术跨越的情况。
在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尽可能有所为
美国政府的介入动因是显而易见的,2022年颁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即为明证,该法案拨款390亿美元直接资助芯片制造商,以促进新设施的建设。
作为主要受益者,英特尔独享85亿美元资金,用于推进亚利桑那州与俄亥俄州新晶圆厂的建设。
作为美国芯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英特尔目前占据了美国300毫米晶圆产能的大约41%,在关键市场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美国本土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自然成为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重点对象,从税收优惠到国防部采购订单,均受到关注。
据数据显示,英特尔累计获得了8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和110亿美元的贷款。
英特尔不仅致力于巩固自身优势领域,还在通过创新概念拓展新的增长点。
然而,将Windows系统迁移到ARM架构并非易事。苹果之所以选择ARM架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M系列芯片的成功。
苹果得益于其产品中硬件与软件的紧密集成,但Windows系统上的ARM架构则面临不同的挑战。
英特尔并未坐视不理,而是通过Lunar Lake项目来攻克这一领域,这是一款专为边缘AI设备设计的片上系统(SoC)。
Lunar Lake集成了两种类型的CPU核心,分别被称为[E核心](效率)和[P核心](性能)。
这些CPU核心与NPU和GPU一同封装在计算模块中。
四个E核心线程化,线程控制器优先使用它们,而非P核心,这相较于前代产品显著提升了功率效率。
英特尔展示了其工程实力,E核心提供了更佳的能源效率。如果新一代E核心能与旧款P核心相媲美,那么Lunar Lake芯片组将使ARM架构更难以进入Windows市场。
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竞争即将演变为ARM与x86架构之间的较量。
迄今为止,Windows中的x86架构难以被打破,但人工智能直接嵌入Windows操作系统可能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2023年9月,基辛格在创新大会上首次提出[AI PC]概念,强调个人计算机是将AI技术从实验室推向消费市场的最佳平台,AI将根本性地改变PC用户的体验,释放生产力和创造力。
基辛格并未推出全新的颠覆性产品,但经过他的阐述,当前热门的AI技术与长期增长乏力的PC行业紧密相连,提供了实际应用场景,迅速点燃了消费电子市场,成为各大公司的关注焦点。
8月,英特尔宣布基于Intel 18A制程节点打造的首批产品——AI PC客户端处理器Panther Lake和服务器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的样品已经成功上电并顺利启动操作系统。
结尾:英特尔需要等待黄仁勋式的挽救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黄仁勋及其领导的英伟达公司已经成为芯片产业的新晋代表。
英伟达公司曾多次遭遇与英特尔类似的困境,甚至一度因技术规格与微软支持的标准不一致而面临破产的威胁。
然而,得益于黄仁勋的两次明智决策,英伟达如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对于那些技术研发成本高昂、周期漫长的科技企业而言,首席执行官的战略视野和决策能力往往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决定其成败。
苹果公司的继任领导者库克,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全球化战略、拓展可穿戴设备市场以及进军服务行业等举措,不仅使苹果公司保持了其伟大产品的优势,还实现了更高的盈利。
微软公司,与英特尔一样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史蒂夫·鲍尔默长达十四年的领导后,迎来了现任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
纳德拉押注于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助力微软公司抓住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市值迅速增长至三万亿美元。
这三家市值达到三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都曾遇到过合适的首席执行官。
换言之,英特尔目前所经历的挑战并非前所未见。
它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或许正是一个能够引领其走向新时代的领导者,类似于黄仁勋之于英伟达。
部分资料参考:最话FunTalk:《先别急着唱衰英特尔》,华尔街大事件:《十字路口的英特尔,该走向何方?》,硅基研究室:《多面受敌的英特尔,又摔了一大跤》,凤凰网科技:《英特尔的AI时代困境:错失OpenAI投资、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华尔街大事件:《英特尔站在悬崖边?》,科技旋涡:《英特尔打翻了对OpenAI的投资,也打翻了自己的AI路》,新浪科技:《英特尔股价雪崩,蓝色巨人到底怎么了?》,海豚投研:《全线大溃败,英特尔[黄粱一梦]》,腾讯科技:《英特尔能倒吗?规模太大,难以撼动;地位重要,不容失败》,雪豹财经社:《英特尔,等不到自己的黄仁勋》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深度丨英特尔糟糕财报背后,是黄粱一梦还是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