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研究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中,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达到6.0%,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一,全球范围内位列第三;
而华虹集团的市场份额为2.2%,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六。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中芯国际:营收创新高,利润呈下降趋势
中芯国际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了8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
这一成绩不仅创下了中芯国际的历史新高,更是首次超越联电和格芯,成为世界营收第二多的晶圆代工厂(英特尔和三星采用IDM模式,未计入比较)。
从季度数据来看,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9.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0%;毛利为33.57亿元,毛利率为2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2亿元,同比下降13.5%。
从营收结构上,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4%,占比达到85%,成为增长的核心动力。
按晶圆尺寸划分,12英寸和8英寸的收入均有增长,占比分别为77%和23%,其中12英寸收入同比增长35%,得益于产能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增产能快速验证并投入生产。
中芯国际在模拟、图像处理、传感技术及显示技术等优势领域实现了持续的收入增长。
在模拟技术领域,公司不断扩展其8英寸至12英寸工艺平台,专注于高电压、大电流、高性能及高可靠性的产品,迅速渗透至消费电子、工业及汽车等多个应用领域。
28纳米高压显示驱动技术已实现量产并广泛应用于终端产品,目前产能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随着12英寸晶圆产品线的营收占比不断上升,根据中芯国际按晶圆销售尺寸分类的数据显示,2024年12英寸晶圆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了75.6%、73.6%、78.5%和80.6%。
华虹:营收出现下滑,第四季表现亮眼
华虹半导体2024年全年营收为20.04亿美元,虽然较上一年的22.86亿美元有所下滑,同比下滑12.33%,但第四季度却表现亮眼。
第四季度销售收入5.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环比增长2.4%。从收入结构来看,第四季度12寸晶圆收入首次超过了8英寸。
从工艺节点来看,55nm及65nm工艺技术节点的销售收入为1.29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111.8%,成为一大亮点。
在产能利用率方面,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接近100%,在全球晶圆代工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对于华虹半导体而言,2024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
市场需求错综复杂,消费领域的复苏以及部分新兴应用市场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公司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等平台的良好表现,然而中高端功率器件的需求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依然保持了营收与产能的稳定性,整体业绩呈现出逐季增长的趋势。
围绕核心业务增加产能成为共识
在产能扩张方面,中芯国际近年来持续加大资本投入,不断扩充产能。
2024年全年资本开支73.26亿美元,重点投向12英寸产线。
截至2024年底,公司月产能达94.76万片(折合8英寸)。
2025年,中芯国际预计资本开支与上一年大致持平,约为73.3亿美元,重点用于与长期客户的战略合作,确保产能扩展的合理性和效益。
在产能布局上,华虹半导体拥有上海张江、无锡等生产基地,其中无锡12英寸晶圆厂是其扩产的重点,未来产能的大幅提升将为公司的长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公司的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已经在月产能9.45万片的基础上稳定运行,第二条12英寸生产线也正在按计划建设中,预计将于年底建成投产。
随着12英寸产能的逐步扩张,华虹半导体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2月10日,华虹集团正式宣布,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及制造基地(二期)的12英寸生产线已成功投产。此举标志着该项目已从建设阶段正式转入生产运营阶段。
自2018年3月起,华虹无锡基地(七厂)的建设工作已启动,期间经历了两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两轮产能扩展,总投资额已逾百亿美元。
成熟制程压力较大竞争加剧
2024年,半导体设备市场持续展现出增长趋势,这反映了国内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自主可控能力的加速提升。
据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近期发布的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大陆的设备出货量将达到空前的490亿美元,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尽管依赖成熟制程技术,并不意味着缺乏发展前景;制程技术的领先,也不代表没有竞争压力。芯片代工行业竞争一直十分激烈。
随着中国成熟制程产能的急剧增长,其在全球的占比已飙升至三分之一。
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国内芯片代工报价比海外竞争对手低至少20%,甚至达到30%。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量接近3000亿块,出口额达到15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15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4%。
这一成绩使得芯片出口首次超越手机和汽车,中国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出口国。
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的报告,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在2024年实现了22%的年增长率,这标志着该行业在经历2023年之后,已经步入了强劲的复苏和扩张阶段。
展望未来,由于AI需求的持续增长,台积电等晶圆代工企业预计将从中获益。预计到2025年,晶圆代工行业的营收将增长约20%。
展望2025年之后,全球晶圆代工行业有望实现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至2028年期间的营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3%-15%。
这一长期增长将依赖于3nm、2nm以及更先进制程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封装技术(例如CoWoS和3D集成)的快速应用。
然而,整体增长情况并不能全面反映晶圆代工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包括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以及各个晶圆代工厂商的实际状况。
在晶圆代工领域,成熟制程与先进制程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截然不同。
就成熟制程而言,非AI市场的半导体复苏速度相对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此外,成熟制程领域竞争激烈,众多晶圆代工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这直接影响了利润空间。
近年来,中国大陆企业在芯片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据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在全球成熟节点制造产能中的份额为34%,而中国台湾为43%;
预计到2027年,中国大陆的份额将超过中国台湾,而韩国和美国的份额均为个位数,预计将有所下降。
因此,成熟制程市场在2025年可能会持续面临一定的压力。
由于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出现客户抢购库存的情况。
随着下半年产能的逐步释放,国内市场竞争将加剧,企业可能会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订单,预计下半年的平均销售单价将呈现下降趋势。
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98亿美元,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AI需求的强劲驱动,以及半导体市场整体的复苏。
AI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激增,像英伟达等公司对AI芯片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整个晶圆代工行业的发展。
结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低功耗、微型化、高精度测量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推动了晶圆需求的持续增长。全球主要晶圆生产线普遍面临产能紧张的状况。
展望未来,下游市场的产业升级将为晶圆制造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在产业链方面,未来晶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将更加重视协同进步与整合优化。
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设备制造,再到制造流程的精细化以及封装测试的完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将紧密协作,共同促进自主可控能力的增强,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同时,国内厂商在技术上的突破和产能的扩张,也将进一步促进晶圆制造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半导体产业纵横:《双双破纪录,国产晶圆代工双雄,业绩大爆发》,全球半导体观察:《华虹+盛美,双双传捷报》,龙科多:《中芯国际,登上纯晶圆代工第二,台积电有压力吗?》,硬通社:《中芯国际:稳坐芯片代工巨头之位》,智研咨询:《中国晶圆制造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重点企业分析》,余盛:《中芯国际,下一个台积电》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分析丨国产两大晶圆代工巨头喜提业绩喜报,今年有何动向与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