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let 芯片设计:信号完整性的挑战

芝能智芯
关注

芝能智芯出品

信号完整性(SI)在芯片设计中日益成为关键议题。随着芯片设计的复杂性增加,尤其是在多芯片和高级封装方案中,信号完整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数据速率的提升、特征尺寸的减小以及先进封装技术的广泛应用,信号衰减、阻抗不匹配、串扰等问题变得愈加复杂,尤其在多芯片系统中,信号路径的跨基板传输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

通过深入分析信号完整性在芯片设计中的演变与挑战,探索了如何通过电磁建模、信号分析和封装技术的进步来应对这些问题,并为未来芯片设计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提供解决方案。

Part 1

信号完整性的挑战

在单片系统(SoC)设计中,信号完整性问题相对简单,因为信号路径较短且可控。然而,随着多芯片封装(包括3D-IC和Chiplet)和复杂的系统级封装(SiP)的引入,信号路径变得更加复杂。

多芯片系统常常要求信号穿越多个介质层、连接多个芯片,这就增加了阻抗不匹配、信号衰减和串扰的风险。特别是在高频高速数据传输下,信号的质量难以保持,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败。

在传统SoC设计中,信号的传播路径相对较短,且信号的时序更加可预测。

然而,在基于芯片的设计中,芯片之间的连接通常跨越不同材料和层次,尤其是在高级封装中,芯片间的长路径带来新的挑战。例如,信号需要通过多个介质层、桥接器或中介层,这些都会增加传输过程中的阻抗不匹配和信号衰减。这些跨层连接的问题不仅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也加大了信号干扰和串扰的可能性。

随着数据速率的不断提升,信号的衰减变得更加明显,这对信号的质量构成了严峻考验。

在高速通信中,尤其是3D-IC技术应用中,SerDes(串行解串行器)通道的信号传输需要严格的电磁建模和信号完整性验证。

由于这些信号的传播速率极高,设计师必须考虑更为复杂的电磁效应(EM)和RC(电阻-电容)模型,这使得信号完整性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且计算量庞大。

Part 2

智应对策略与技术进展

随着芯片设计的不断发展,针对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应对策略也在不断演化。

采用电磁(EM)建模、全波3D模拟以及数字信号静态时序分析等技术,成为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多芯片系统设计中,必须为每条信号路径建立详细的电磁模型,确保信号能够在不同芯片之间可靠传输。

为了应对复杂的信号完整性挑战,EDA工具的进步尤为关键。

传统的PCB设计工具只能处理较为简单的信号路径,而在多芯片和系统级封装中,设计师需要借助更高效的模拟工具来预测和优化信号传输质量。

随着Cadence、Synopsys等公司推出的高性能仿真工具不断完善,芯片设计的复杂性也得以逐步解决。这些工具不仅支持信号和电源完整性的联合分析,还可以进行热仿真,帮助设计师在电源与信号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减少设计中不可预见的问题。

先进的封装技术也为信号完整性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采用硅中介层(Silicon Interposer)和扇出型封装(Fan-Out Packaging),能够有效减少信号路径的损耗和干扰,同时提高互连性能。

随着封装技术的进步,信号传输距离得以缩短,电气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缓解了高数据速率传输下的信号衰减问题。

标准化接口也是当前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趋势。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等标准化接口的提出,为多芯片系统之间的信号传输提供了规范,简化了不同芯片和封装方案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芯片间的通信可以更加稳定,信号完整性问题得以缓解。

小结

随着芯片设计复杂性的提升,信号完整性在多芯片系统和先进封装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高效的仿真工具、电磁建模技术以及封装技术的创新,不断提升设计的可预测性与可靠性。

当前,行业内对于信号完整性的研究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单片设计转向复杂的多芯片和系统级封装,这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单一信号路径的优化,还要对整个系统的信号、功率和热管理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未来,随着Chiplet生态系统的发展,信号完整性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标准化的接口、更加精确的电磁仿真工具和先进封装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解决信号完整性挑战的关键因素。

       原文标题 : Chiplet 芯片设计:信号完整性的挑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