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美国全面关税政策虽对部分半导体进口实施豁免,但对GPU、芯片制造设备及相关电子产品的高关税威胁着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复兴,关税漏洞带来的问题远超预期。
半导体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成本上升、供应链混乱及盟友报复性关税的风险加剧,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力。
美国意在通过关税重振美国制造业,但其效果存疑,短期内或导致价格上涨与创新受阻,长期则需依赖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Part 1
美国关税政策
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直接影响
美国宣布的关税政策中,半导体被列入豁免清单,表面上缓解了行业压力,白宫发布的《协调关税表》(HTS)豁免范围狭窄,仅涵盖部分先进芯片(如HTS代码8542.31),而GPU(8473.30)、服务器(8471.50)及芯片制造设备等关键品类未获豁免。
直接进口的裸芯片免税,但封装后的电子产品和生产设备仍需承担高达49%的关税,以英伟达为例,其1300多种产品中,仅约20%可能免税,DGX服务器等AI核心硬件将面临显著成本上涨。
半导体多以成品形式进入美国(如智能手机、服务器),关税实际相当于对这些产品征收约40%的综合税率,间接影响将推高消费品价格,削弱美国企业在AI、云计算等领域的成本竞争力。
半导体是AI发展的基石,尤其是英伟达的高端GPU在训练大模型中不可或缺。
◎ 美国关税若全面实施,将显著提高GPU及服务器成本,直接影响美国数据中心建设与AI模型训练的进度。
◎ 芯片制造设备(如光刻机)的关税漏洞尤为关键。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主要由荷兰ASML(20%关税)和日本东京电子(24%关税)生产,若进口成本激增,美国新建晶圆厂的设备采购将面临更大压力。
这与《芯片法案》(CHIPS Act)推动的制造业回流目标背道而驰,关税政策可能适得其反,延缓国内产能提升。
半导体行业高度依赖宏观经济健康,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消费品。拉斯贡指出,关税引发的价格上涨将波及下游产业,消费者可能面临智能手机、汽车等商品的成本增加。
汽车行业依赖的传统芯片若因关税涨价,可能抵消《芯片法案》带来的生产回流效益,原材料(如钢铁、铝)及电子元件的关税进一步推高制造成本,形成“上游受益、下游受损”的典型关税困境。
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化特性使得单边关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削弱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Part 2
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
与美国战略目标的影响
● 美国关税覆盖美国众多盟友,如台湾(32%)、日本(24%)和荷兰(20%),这些国家在半导体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
◎ 台湾台积电生产全球90%以上的先进芯片,裸芯片免税,但其出口的服务器等成品将面临高关税,台湾低利润的服务器厂商可能被迫提价,推高美国AI基础设施成本。
◎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46%关税)和泰国(36%关税)也受重创。
这些国家近年来成为芯片制造外包的热门目的地,高关税可能阻止英特尔、美光等公司将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此,供应链混乱将是“长期且痛苦的”,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动荡。
美国宣称关税旨在将制造业带回美国,但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使其难以迅速实现。
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2024年间美洲芯片销售额增长48.4%,远超中国(5.6%)和欧洲(-8.1%),显示回流已有进展,美国仅占全球产能12%,远低于1990年的37%。
《芯片法案》投入520亿美元试图扭转颓势,但新建晶圆厂需数年时间,且依赖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关税虽可能激励部分企业投资美国,但光刻机等设备的成本上涨将抵消吸引力。
乔泽姆帕指出,半导体制造涉及500多个决策因素,关税仅是其中之一,人才、税收政策及基础设施更为关键。美国忽视这些综合因素,单靠关税恐难达成目标,反而可能削弱现有投资回报。
美国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的“解放日”关税,包括10%的普遍关税及针对60国的互惠关税(如中国54%),标志着保护主义的全面回归,这将推高全球通胀并损害消费者利益。
中国已承诺“坚决反制”,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墨西哥也可能采取报复措施,导致贸易战升级。
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化特性使其尤为脆弱,高关税可能导致区域化生产趋势加剧,削弱美国主导地位。
小结
美国的关税政策旨在通过贸易壁垒重振美国半导体行业,狭隘豁免与全面征税并存的矛盾设计,正威胁这一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混乱及盟友报复风险,正削弱美国在AI与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短期内,消费者将承受价格上涨之苦,企业则面临投资回报缩水;长期看,制造业回流需依赖《芯片法案》等综合支持,而非单靠关税施压。
豪赌可能为美国带来局部就业增长,却也可能以创新停滞与全球孤立为代价。在半导体这一现代经济命脉的博弈中,美国需审慎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战略,否则复兴之梦恐成空谈。
原文标题 : 半导体行业会受美国政策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