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球科技圈的“顶流网红”、英伟达CEO黄仁勋,最近穿着他标志性的皮衣来中国了。
这次访问的时机很微妙——就在美国政府对英伟达特供中国的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管制”后不久。黄仁勋前脚刚落地北京,后脚就对中国贸促会说了一句大实话:
“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使我们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翻译成人话就是:“没有中国市场,英伟达也成不了今天的巨头。”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一边吐槽美国政府的芯片管制“对英伟达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一边却高调宣传自家最新自动驾驶芯片Thor——算力2000TOPS,号称“L4级自动驾驶的核弹”。
所以问题来了: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夹缝中,黄仁勋这趟中国行,会给自动驾驶行业带来什么变数?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来扒一扒黄仁勋中国行的那些事儿,看看这位科技大佬到底给自动驾驶行业带来了什么“惊喜”。
(参考阅读请点击:
《中国首个无人驾驶获奖项目:萝卜快跑斩获爱迪生奖金奖!与英伟达黄仁勋同台领奖》)
图源:央视财经
一、黄仁勋的“中国情结”:从合作到深耕
黄仁勋这次中国行,可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4月17日,他就跟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北京来了一场“深度对话”。黄仁勋一开口就是老江湖:
“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中国市场对我们至关重要,对我们的增长尤为关键。”
这话听着耳熟吧?
毕竟,黄仁勋已经不是第一次夸中国了。早在几年前,他就说过:“中国是全球最具规模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与领先的软件实力,为包括英伟达在内很多美国企业持续创新提供重要动力。”
但这次,黄仁勋的“中国情结”似乎更浓了。
为啥?
因为美国政府最近对英伟达的H20芯片下了狠手,出口管制无限期。
要知道,H20芯片可是英伟达面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特供”版本,这下好了,特朗普政府一出手,拜登政府当初留下的“门缝”直接关死了。
黄仁勋自然不傻,他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在会谈时,他直言不讳:“美国加强芯片出口管制已对英伟达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但他也表示:“将继续不遗余力优化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体系,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
二、自动驾驶的“破局者”:Thor芯片横空出世
年初的黄仁勋中国行,顺带秀了一把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肌肉”。
在CES2025发布会上,他推出了新一代汽车处理器——Thor。这颗芯片可不是吃素的,顶配版的两颗芯片算力达到2000TFLOPS,目标是在2027年量产SAE L4级自动驾驶系统。
要知道,L4级自动驾驶可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的“天花板”,能实现这一级别的芯片,全球也没几家。
黄仁勋还透露,英伟达的汽车业务预计在2026财年将达到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
这颗Thor芯片到底有多牛?
举个例子,它能够处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信息,包括高分辨率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并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标记,进行路径预测。
简单来说,就是让汽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比老司机还稳。
而且,黄仁勋还强调了英伟达DRIVE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提到DRIVE OS是首个获得ASIL-D认证的软件定义可编程AI计算机,ASIL-D是汽车功能安全领域的最高标准。
这就像是给自动驾驶汽车上了“双保险”,安全系数直接拉满。
三、黄仁勋的“大实话”:合作才能共赢
在会谈时,黄仁勋说了句意味深长的大实话:“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使我们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藏着不少深意。
要知道,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就突破了1000万辆。
而且,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也不容小觑,华为、比亚迪、小鹏等企业都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更是自动驾驶领域的佼佼者!
黄仁勋深知,要想在自动驾驶领域分一杯羹,离不开中国企业的支持。
毕竟,自动驾驶不是一家企业能搞定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英伟达提供芯片和算法,中国企业提供数据和应用场景,这才是“天作之合”。
举个例子,比亚迪就与英伟达建立了深度合作。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搭载了英伟达的DRIVE AGX平台,实现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而且,比亚迪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搭载Thor芯片的车型,目标直指L4级自动驾驶。
四、自动驾驶的“搅局者”:竞争与挑战并存
不过,黄仁勋的中国行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有人觉得,英伟达这是来“抢蛋糕”的,毕竟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这块大肥肉,谁不想咬一口?
而且,英伟达的Thor芯片一旦量产,势必会对国内自动驾驶芯片企业造成冲击。
比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内芯片企业,都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但与英伟达相比,它们在算力和生态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英伟达的Thor芯片真的能在2027年量产,国内企业恐怕要面临一场“硬仗”。
而且,美国的出口管制也给英伟达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虽然黄仁勋表示将继续服务中国市场,但未来能否顺利供货,还是个未知数。毕竟,美国的态度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不过,黄仁勋似乎并不担心。
他年初在发布会上表示:“英伟达的业务仅是开始投产的一部分汽车业务规模就已达到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3亿元),预计今年的运营规模可能达到约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
这话听着自信满满,但背后也藏着不少压力。
毕竟,自动驾驶领域竞争激烈,特斯拉、Waymo、华为等企业都在这一领域布局已久。英伟达要想脱颖而出,还得拿出更多“硬货”。
五、自动驾驶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黄仁勋的中国行,无疑给自动驾驶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
一方面,英伟达的Thor芯片和DRIVE系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和国内企业的竞争,也给英伟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的未来依然充满机遇。
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将越来越普及。
而且,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比如,2024年,中国就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到2025年,L2级和L3级自动驾驶新车销量占比超过50%,L4级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这对于英伟达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毕竟,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试验场。
如果英伟达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将大大提升。
黄仁勋的中国行,就像一盘复杂的“中国棋局”。他既要应对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又要与中国企业合作共赢。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抓住自动驾驶市场的机遇。
不过,从目前来看,黄仁勋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破局之道”。那就是: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合作才能共赢,共赢才能长久。
至于未来如何,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可以拭目以待。毕竟,黄仁勋的“中国棋局”才刚刚开始,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各自的本事。
原文标题 : 黄仁勋的中国行:一句大实话,揭开了自动驾驶的“中美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