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91亿营收,这家中国芯片厂,凭什么市值3000亿?

OFweek电子工程网 中字

是泡沫?还是突围?

2025年一季度,各大芯片厂商也是陆续交出自己的答卷。

而海光信息倒是也交出了一份颇为“惊艳”财报:2024年,海光信息的营收达到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实现净利润19.31亿元,同比增长52.87%。

2025年一季度,海光信息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50.76%,实现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75.33%。

不过年营收尚未突破百亿的海光信息,市值却已超3000亿(截至5月12日发稿市值3340亿),稳居科创板前三甲。

若单看财务数据,似乎难以支撑如此高估值。海光凭什么,让资本市场如此青睐?

从“借力”到“自立”,海光的十年长跑

海光的故事始于2014年。彼时,国产CPU几乎被国际巨头垄断,而海光选择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与AMD合作,获得x86指令集授权,推出兼容国际生态的C86架构处理器。

当时众说纷纭,特别是有激进者质疑这一策略“自主性不足”,但是“结果论”而言,这一决策却让海光快速切入服务器市场。直到2024年,其CPU在国内服务器市场的份额已达53.6%,超越华为登顶第一。

特别是2019和华为一样被列入实体清单后,海光被迫脱离AMD的技术依赖,如今自主研发的深算系列DCU(深度学习加速器)成为新增长点。

2023年发布的深算二号,性能较前代已经翻倍,并支持LLaMa、GPT等主流大模型训练。据内部人士透露,正在研发的深算三号,目标已经直指英伟达A100的算力水平。

押注“国产替代”的确定性

现在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海光的高估值,凭什么?

有人曾言,海光的高估值是非常大的泡沫,不过纵观几年前的英伟达,类似声音特不绝于耳,在资本市场上,看好的不仅仅是当下业绩,他们更看重的是算力未来的替代空间。

2022年以来,美国对华高端芯片出口管制不断加码,英伟达特供版芯片H20性能缩水且供应不稳(近日貌似传出英伟达还要阉割H20芯片才能特供中国),而华为昇腾产能受限。

据IDC数据,2022年中国AI加速卡市场85%份额仍属英伟达,不过这一格局可以预见的正在松动。

特别是国资委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关键系统“应替尽替”,而海光凭借x86兼容生态,成为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的另一选择。

2024年,海光信息CPU在金融领域的市占率已达57.9%,电信领域更突破60%。合同负债更是飙升,其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加23.34亿元,标识着其订单进入大规模爆发期。

3000多亿市值的本质是基于现有产生对“未来的定价”。

据测算,2027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117.4EFLOPS,年复合增长率达33.9%。若海光能拿下其中10%的份额,其营收规模就能突破500亿——这才是资本押注的核心逻辑。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