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凌朗编辑 | 汪戈伐图片来自企业网站
5月25日晚间,海光信息发布公告,计划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交易完成后,两家公司合并市值将超过4000亿元。要知道,这是新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实施后的首个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
海光信息主营CPU和DCU芯片设计,市值3164亿元;中科曙光专注服务器制造和高性能计算,市值906亿元。两家企业都隶属中科院体系,在股权和管理层面联系密切。
从双方的业绩表现能看出此次合并的动机,中科曙光2024年营收首次下滑,增长遇到瓶颈;海光信息虽然营收增长52%,但研发投入占比高达37%,资金压力较大。
通过合并,两家企业可以构建从芯片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此次交易也反映了国产算力产业在技术封锁背景下寻求自主发展的迫切需求。
可以确定的是,这次合并将重新定义国产算力产业格局,对其他半导体企业的发展路径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各取所需
首先是中科曙光面临的增长压力。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服务器厂商,2024年营收131.48亿元,同比下降8.4%,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净利润增速降至4.1%,远低于历史水平。
具体来说,中科曙光主营业务IT设备营收117.06亿元,同比下降8.41%。软件及技术服务毛利率下降18个百分点至43.71%,盈利能力明显恶化。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对上游芯片供应商的依赖。2019年中科曙光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其服务器业务因无法采购高端芯片受到冲击。虽然公司2020年定增47.8亿元用于开发基于国产芯片的服务器,但转型效果有限。
海光信息则呈现高增长态势,2024年营收91.62亿元,增长52.40%;净利润19.31亿元,增长52.87%。2025年一季度营收24亿元,增长50.76%;净利润5.06亿元,增长75.33%。
但高增长伴随高投入,2024年海光信息研发支出34.46亿元,占营收比重37.61%。作为芯片设计企业,海光信息需要持续大额投入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公司产品主要销售给中科曙光等系统集成商,客户集中度较高。
事实上,两家企业在股权层面关联紧密。
中科曙光持有海光信息27.96%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管理层也有交集,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此前担任中科曙光技术副总裁,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同时担任海光信息董事。两家企业实际控制人都是中科院计算所。
从业务协同看,海光信息的CPU和DCU芯片正是中科曙光服务器的核心组件。中科曙光2024年投资收益5.63亿元,增长56.15%,主要来源就是海光信息的利润贡献。可以说,中科曙光目前的市值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持有的海光信息股权价值。
通过合并,中科曙光可以直接控制上游芯片供应,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产品毛利率。海光信息则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摊薄研发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顺势而为
这次合并反映了国产算力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全球半导体产业呈现高度垄断格局。CPU市场主要由英特尔、AMD主导,GPU市场英伟达占据绝对优势。国内企业在高端通用处理器领域长期受制于人,面临技术封锁和供应链风险。
海光信息是国内唯一获得x86指令集授权的企业。2016年,公司通过与AMD合作,获得了第一代Zen架构的技术授权。基于此,海光开发出兼容x86生态的CPU产品和类似CUDA环境的DCU产品。
中科曙光的业务涵盖服务器硬件、存储设备、云计算服务,客户主要集中在政府、金融、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通过投资海光信息、中科星图等企业,中科曙光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算力产业生态。
两家企业合并后,将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完整能力。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在科技产业中并不少见。
例如,苹果通过自研芯片提升产品性能,特斯拉通过软硬件一体化重新定义汽车,英伟达也在加强从芯片到软件的全栈布局。
人工智能的兴起进一步凸显了这种整合的价值。AI模型训练对算力需求巨大,客户对性能、稳定性、成本都有严格要求。
海光信息已经开始与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合作,探索AI算力解决方案。中科曙光在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方面的经验,可以为AI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撑。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新修订的重组办法简化了审批流程,为战略性并购提供了制度便利。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体现了政策对产业整合的鼓励态度。
地利人和
资本市场对这次合并表现出明显的乐观情绪。
5月26日,中科院概念股集体上涨。中国科传涨停,中科信息收获20%涨停,国科恒泰、中科环保等相关股票均有较大涨幅。这说明投资者看好产业整合带来的价值提升。
从财务角度看,合并确实能带来规模效应。两家企业2024年合并营收超过220亿元,研发投入合计超过60亿元。这种体量在国内算力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也具备一定竞争力。
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表示,重组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强的资本基础,通过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中科曙光财务总监翁启南认为,合并能够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关联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成都国资的投资回报引人注目。2016年开始,成都高投集团等国资平台向海光信息投资约15亿元,目前持股16.96%。按海光信息停牌前市值计算,这部分股权价值超过500亿元,投资回报率达30倍以上。
这个投资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时点把握准确,2016年正值国产芯片产业起步阶段;二是投资规模适度,15亿元的投入既能获得重要股权,又不会给地方财政造成过大压力;三是产业配套到位,成都为海光信息提供了研发基地和人才支持。
当然,大型企业合并也面临挑战。企业文化融合、业务流程整合、技术路线统一都需要时间。特别是在技术快速变化的半导体行业,如何在整合过程中保持创新活力,考验管理层能力。
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也表示,重组还需要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和监管审批,能否最终完成存在不确定性。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次合并标志着中国算力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国产算力企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强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原文标题 : 算力国家队终于合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