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鸿海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代工工厂,其子公司富士康近年来的低迷表现,无疑成了郭台铭2014年的心头之切。代工并不是一个长久的生意,即使富士康现在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代工企业,但如今的商业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电脑和智能手机增速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而放缓,代工也被迫处于极度被动状态。寻求转型之路,成了鸿海富士康当下更好的发展之道,但转型之路举步维艰。回首过去的2014年,机器人之路、电商尝试、印度投资、打造平价特拉斯、提升业务价值剥离旗下业务等事件,让欲扯下代工厂标签走转型道路的富士康站到舆论高点,静看大众的评与论。
“百万机器人”计划落空 自动化作业前路飘渺
富士康的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多万人,其中大陆员工超过100万人,仅深圳就超过40万。即便如此,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代工厂商,以及苹果的主要供应商,苹果iPhone6上市后,富士康即全负荷运转,员工数量仍严重不足。雇佣童工、员工自杀以及群体性斗殴事件消息频频传出,令其备受困扰。早在2011年7月,郭台铭就对外宣布“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或被称作“工业机器人”或“机械手”用于生产,届时富士康的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
郭台铭表示,希望到2012年底装配30万台械臂,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要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郭台铭说,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2012年将达到30万台,3年后机器人的规模将达到100万台。这些机器人主要用在喷涂、焊接、装配等工序上。在2006年,富士康就曾自主开发出“富士康深圳一号”机器人。
使用机器人工作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规定动作或操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此外,机器人没有情绪没有喜怒哀乐,它需要的只是电或者是汽油,如此正好解决了此前频发的员工事件的根源问题。但三年大限已到,2015年已至,富士康机器人计划不及预期。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家为富士康制造机械臂的公司负责人向其透露,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数量可能不到10万台。
除了数量距所定目标还很遥远,这些机器人设备都只能用于简单和重复的任务,并不能进行任何的高精度作业,绝大数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之所以使用人工组装,就是因为精确度要求高,大多数机器人不如人手敏捷,无法精确组装微小的零部件。对于iPhone这种对精密度有着严苛要求的产品,这些机器人并不能胜任。苹果要求组装零件时误差不能大于0.02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但富士康的机器人误差在0.05毫米左右。
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有报告质疑“百万机器人”计划的可行性,并称富士康的机器人的精确程度达不到苹果的要求,不能用于组装iPhone,苹果不买单,这对富士康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富士康原计划部署100万台机器人,但庆幸的是,富士康已意识到问题,并取消了安装计划。尽管如此,机器人的表现已足够出色,但想要做到完全依靠机器人劳力作业,不用再考虑工人伙食住房等问题,富士康目前还做不到。
但机器人代工真的能解决富士康的历史遗留问题吗?使用机器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由于机器人所应用的工种不同,制造成本也有所区别,约在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不等。同时,使用期间的维护保养费用以及技术变革更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那也是无可估量的。分析师预计,建立自动化工厂所需的资本相关年度开支至少需要21亿美元,甚至可能超过100亿美元,而富士康此前的资本开支一直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
另外,由于大陆工人薪资上涨,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富士康的利润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虽然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可以有效缓解员工矛盾问题,但也正如网友所说“郭台铭让机器人上岗了,看来就得让那些劳动力下岗,是准备让他们跳楼吗?”分析师认为,富士康推动生产自动化并不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因为富士康相当稳定地创造了大量的岗位,为全国各地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此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劳动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黄任民认为,所谓以机器人代替工人还不现实。
三年过去了,现在富士康的少量机器人已经用在了苹果的iPhone和iPad生产上,主要是在一些简单、重复、枯燥的工艺上,如粉刷、检测、焊接。但为了跟进iPhone6的生产进度,富士康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内地启动最大规模招聘计划,大举招聘普工10万人。更糟糕的是,在尽享“代工之王”美誉的同时,富士康也因工厂劳动条件不佳,厂区自杀现象频繁而饱受外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