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步步相逼 台湾你就从了吧

与非网 中字

  当红潮来袭时,在适当时机,用合理的价格、退出不合时宜的产品,才能为股东或国民创造最大利益,将更多人力、金钱与资源,专注于下一个更有成长性的产业。

  近来,中国紫光集团借着一连串大型国际并购案,以及宣布以新台币194亿元入股台湾记忆体封测厂力成,并表态乐见其旗下的展讯、锐迪科和联发科合作,携手超越美国晶片大厂高通(Qualcomm),频频跃上媒体版面。

  虽然红色供应链的威胁论不断,但是我认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应该认真考虑接受这个提议。

  中国亟欲改变经济型态,从“出口扩张”转向“进口替代”

  中国政府积极投入半导体产业,主因在于他们亟欲改变其经济型态。过去,中国是“出口扩张”型的经济模式,以低廉的生产成本从事加工制造,累积未来的发展资本。现在,随着资本的充裕,可以在国内研发、生产许多从前仰赖进口的高技术含量元件,经济开始转为“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

  对于内需市场庞大的中国来说,进口替代的发展策略有着重大经济意义。首先,中国每年进口的半导体产品金额超过23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进口原油的金额。如果成功扶植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将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

  其次,中国现在不缺乏资本,只缺乏可以投资的项目,所以即使投入千亿资本来打造整个半导体供应链,或以溢价方式收购国外企业,都是合理且划算的举措。

  紫光便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先是收购当地的展讯、锐迪科等IC设计公司,今年更入股惠普(HP)在中国的伺服器、储存与技术服务公司新华三、美国硬碟公司威腾(Western Digital),以及台湾的力成半导体。

  目前紫光股份在深圳交易所的本益比超过120倍,力成在台湾的本益比约15倍,如果两者获利相同,紫光的市值将是力成的8倍。这自然会让紫光有高度诱因到处收购,因为并入紫光后的获利一拿到资本市场上,价值将放大到100倍以上,付出的成本却可能只要20~30倍,一来一往之间就可以放大杠杆,快速扩张。

  万一联发科“染紫”,或可在中国取得主场优势

  从技术面来看,半导体过去50年的发展基本上符合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预测:晶片上可容纳的电晶体大约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等同于生产成本下降一半。然而,目前电晶体的体积已经接近原子大小,它的物理性能不再可靠,所以晶片的发展恐怕会面临效率极限,造成这样的模式未来很可能无法延续。

  这也是今年发生多起大型并购案的原因,业者预见了未来的技术瓶颈,决定精简成本、共同开发产品,以创造利润,让半导体业进入了大者恒大的局面。

  从市场面来看,对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来说,中国无疑是一个庞大市场,重要性远胜过其他区域,联发科长期以来就以中国为最主要市场。既然中国亟欲以进口替代取代出口扩张的经济模式,那么,当联发科“染紫”,他们就能在中国获得相对的“主场优势”。

  主场优势有多重要?面板产业的演变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就在几年以前,台湾面板双虎(友达和群创)在中国还有大量市场份额。然而,随着中国提高面板进口关税、鼓励当地彩电厂使用中国面板,以及斥资挹注本土面板厂,台湾面板在中国的市占率节节败退,而有着“A股圈钱王”的京东方竟也在烧钱多年之后,排上了全世界第四大面板厂,主场优势可见一斑。

  由上可知,不论从产业或市场角度来看,携手中国业者对于台湾企业来说都是不错的合作机会。问题是,当红潮来袭,将对台湾整体经济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紫光集团近年购并案件

  紫光近年来动作频仍,日前又陆续传出挖角前南亚科总经理高启全、入股力成、有意与联发科合作等消息,引发中国企业入侵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疑虑。

  适时退出不合时宜的产品,才有余裕找出下一个成长性产业

  1980年代,曾是DRAM(记忆体)产业领导者的英特尔,因为无力抵抗日本业者的成本竞争,于1984年退出该领域,专注于微处理器,但是时至今日,就连日本也不复存在DRAM产业。

  IBM曾是PC(个人电脑)领导者,却在2004年将PC事业部门卖给联想(Lenovo),使后者在当时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PC公司,仅次于戴尔(Dell)与惠普。如今,戴尔已经私有化并谋求转型;惠普也将PC分割为独立公司,不时有出售传言;IBM则是专注于企业服务,表现远优于戴尔与惠普。

  从国家或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为了特定企业或产业的消逝而忧虑,即使紫光集团就这么买下了台湾的半导体业也一样,因为在适当的时机、用合理的价格,退出不合时宜的产品,才是为股东或国民创造最大利益的选项。如此一来,我们将有更多的人力、金钱与资源,专注于下一个更有成长性的产业。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