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融合的一代:Intel HD Graphics 2000/3000
CPU架构:Sandy Bridge
诞生时间:2011年
Sandy Bridge
有了第一代核显的研发经验,第二代核显的进化显得水到渠成。2011年,第二代酷睿处理器诞生,基于Sandy Bridge的代号,Tock的架构进化,是Intel酷睿智能处理器历史上的一次最大性能升级。直到现在,坚挺的高端Sandy Bridge处理器价格,说明了二代酷睿的深远影响。
DIE结构图
大一统,成为了当时Sandy Bridge的最大特征。从CPU的DIE图片可知,CPU、GPU、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全部整合到一个核心里面,同时三级缓存改用了环形总线设计,并且可共享三级缓存,核心显卡因此收益,也较大幅度提升了图形的渲染效率。
核心显卡架构介绍
说回核心显卡,对比初代,由于整合化,GPU制程和CPU部分一样为32nm。Intel根据EU单元的数目把核芯显卡划分成HD Graphics 2000和HD Graphics 3000两种,前者只有一组6个EU单元,而后者则有两组12个EU单元。只有K后缀的高端CPU才配备更强的HD Graphics 3000核芯显卡,而其余的第二代Core i3/i5/i7全部是搭配HD Graphics 2000。这种区别对待,也引起了一些低端整合平台玩家的不满。直到六代酷睿的推出,Intel才一统桌面CPU核心显卡的规格。(其他领域上顶级的核显依然放在高端的CPU中)
HD Graphics 2000成了主流标配,让大众无缘3000
其实,从这一代开始Intel就一心想着:“高端的CPU就该配顶级的核显”的主意去设计产品。至于这种想法其实小编一直都不赞成的,毕竟十个买i7,九个都会配独显。
性能对比
性能方面,二代酷睿核显的性能有着明显的进步。在当时的游戏实测中,HD 3000领先上一代达到一倍,并且打败了当时的低端独显HD 5450。开始改变了内置显卡“花瓶”的角色,变成了“可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