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亏损”标签,京东也丢掉了“增长”

虎嗅网 中字


目前看来,对增速的担忧是京东市值回落的主要原因。

增速为何被“碾压”和“赶超”

营收增速下滑是不幸的。通常企业对投资者的说辞有两套:一是“本公司规模已经很大,增速自然有所回落”;二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全行业不景气”。

但对京东来说,上述两个通用的理由都不成立。要说因为规模大,阿里的营收增速比京东高20几个百分点无法解释。要说行业不景气,苏宁怎么赶上来的?

京东增速被阿里碾压,被苏宁赶超有三方面的原因:

1)“收割”人口红利心有余力不足

京东营收增速回落的直观原因是活跃用户数增加放缓。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过去12个月至少有一次购物行为)数为3.02亿,较2017年同期增加28%。与GMV、营收增速同在30%一线。

阿里年度活跃用户数为5.52亿,同比增长22%。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相当于阿里的54.7%,但增速仅比阿里高6个百分点。

“人到中年,职场半坡”这句话用在京东身上也合适。“人到中年”冲劲不足、爬升的速度越来越迟缓,但职级和收入仅是心目中竞争对手的一半。

主要原因是阿里“开放平台、开放物流”模式在拓展卖家、吸引买家方面原本就有优势,而且抢先“下沉”大面积了“收割”低线城市人口红利。此外,阿里亦在海外业务占得先机,2018财年海外零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94%。

2)品类不够丰富

京东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年度活跃用户数较一年前增长28%,而2018年Q1营收增长了31%,比活跃用户增速略高。

同期,阿里年度活跃用户数增长22%,2018年Q1电商业务营收增长了60%,高于活跃用户增速一倍以上。

刺激用户购买欲的是商品本身。尽管京东电商平台早已不限于售卖家电,第三方卖家数量亦达17万户,但品类仍然不够丰富。

“自营”是京东的“招牌”,好比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肉。为树立和保持“购体验好、送货快”的口碑,京东曾努力将第三方卖家的交易额控制在总交易额的50%以下。

2017年Q2开始,京东不仅改变了GMV的统计口径,还停止披露自营和第三方各自的交易金额,年底更是放话“不再严格区分自营和第三方”。

也就是说,为了让第三方卖家来丰富品类、贡献GMV和营收,京东放弃“人设”,悄然摘下“标签”。

如果京东平台第三方卖家数量增加到现在的十几倍、几十倍,管理、服务能力将面临巨大挑战。

3)苏宁“开挂”

2017年,苏宁线上、线下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52%、48%。苏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相当于“开了个挂”,这是增速超过京东的重要原因。

虎嗅2018年4月8日《线下门店没有被时代抛弃》肯定了线下门店的价值:

首先是线上流量已经瓜分殆尽,并且没有多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公司获得新增流量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高,于是纷纷到线下寻找“流量入口”。

其次是线上购物的固有缺陷。例如,展示品类虽多,提供的信息却相当有限。网上相中一款6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如何、显示器看着舒服不舒服,不到线下店看看真机就下单?凡此种种,都是没法单纯靠网上体验来解决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电商发展到今天80%的消费行为仍然发生在线下。

阿里、腾讯、京东、网易等巨头线下“扫货”到了疯狂的地步。2017年京东先后与沃尔玛、永辉达成战略合作。而苏宁已有3800间门店在手,2018年还要新开5000家门店。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