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篇《锤子生死劫》把锤子科技推到了风口浪尖,揭开了国内中小手机厂商众生相。
十天之后的11月23日,一篇《复盘金立死亡之谜》撕掉了金立身上的面纱,让我们方能一睹这庞然大物面纱之下的疮痍。
繁华千里
金立这个横跨功能机和智能机两个时代的手机品牌,一度辉煌无比。
2002年,刘立荣正式创办“金立”,而此后近10年,金立正是赶上了国产手机的红利期。
2003年是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的一年。当时响当当的品牌是波导、TCL、夏新、南方高科、科健。其中“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的市场份额达到14%左右。
此时的金立手机销量突破百万大关,销售额达到8亿元,2004年销售手机170万台,销售额翻了一番。到了2005年,刘德华出演的由冯小刚操刀的金立广告,让金立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天下谁人不识君”,金立成了真正的国民手机。当年年底,金立月销量突破40万台。2006年,金立手机年销量突破400万;2007年达到800万。
金立最辉煌时期就是出现在2006年到2009年,伴随着竞争对手的失误,以及与代销商的稳固联系和实用的产品定位,金立拿到了线下市场的第一,其2008年的销售量仅次于三星和诺基亚。
在那个功能机时代,金立在国内市场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
如今回想起来都令人称叹,早在2007年,金立就开始布局印度市场,与印度手机制造商Micromax合作,为其贴牌生产手机,目的是扩大规模、赚取利润,成为其最大供应商。
要知道2007年,iPhone才刚刚发布,魅族还在做MP3,雷军还在金山,罗永浩刚从新东方辞职。
然而,金立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海外插旗之时,危机也在悄然降临。一个是山寨机带来的威胁,另一个则是由iPhone引发的中国手机“启蒙运动”。
根据《中国手机往事》的报道,2006年年底,魅族召开年会,黄章表示魅族决定转型做手机;2009年开始,雷军也着了手机的迷,四处向人“科普”智能手机。
手机江湖,开始暗流涌动。
旋踵之间
彼时,功能机已经进入衰退期,分销商的渠道关系也不能为金立保驾护航。
手机市场一夜间风云突变。“中华酷联”靠着运营商渠道迅速崛起,OPPO/vivo忍痛砍掉价值数亿的库存,全面转型智能机。
2010年,小米成立,联想发布第一款手机“乐Phone”。
到2012年底,小米全年出货量已达719万台,映射了乔布斯那则著名广告语:“你可以赞扬他,你可以侮辱他,你说他什么都行,但有一点你不能做到,就是你不能忽视他。”
当初踩对了手机风口的金立,却在智能机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前。
2011年,金立才发布了首款智能机ELIFE,先是定位世界最薄智能机,后又转向小清新,这样摇摆不定的定位,使得金立原本在大众已有的“商务范”定位被抛弃了。而金立却不自知,反而在2014年盲目模仿小米,创立了IUNI这个互联网品牌。再到2015年从“小清新”重回“商务”,金立急于证明自己的同时也让产品定位发生摇摆。
最终,导致金立的品牌价值在6年多摇摆不定的定位下几近于零,而回归“商务范”后的M2017定位高端商务机,售价比苹果还贵,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如此,凭借先前的渠道和整体优势,在智能机时代,金立也没有落后太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金立手机国内市场出货量在2015年为3000万部,2016年为2800万部,2017年为1494万部。
同样在金立销量逐步下降的2017年,小米在国内市场也是大幅下滑,但是小米凭借全面屏MIX手机在产品上拉升了品质,在印度市场,小米以低端机充量,通过当地管理者印度人马努,复制了小米2014年在中国市场的成就,从而让小米重生。
但类似的命运未能发生在金立身上,金立在印度市场耕耘最早,但是2016年之后,线下打法不及OPPO、vivo凶狠,投入大;线上不如小米性价比精准定位,铺量求生存。从国内市场转去的负责的前总裁卢伟冰未能扩大金立在当地市场领先优势,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这样,金立的日子一直勉勉强强,有时发债度日,根本没有积累足够抵御大风险的充足资本。
根据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同样,金立一旦没有了抵御大风险的能力,大风险一定就会到来,只是没想到风险来的有点快。
一份疑似介绍金立财务状况的文件被流传,文件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金立总资产为201.2亿元,总负债281.7亿元,净负债80.5亿元,资不抵债。另外,金立在该时间段前的现金及等价物的余额为76.9亿元,其中人民币余额为1.6亿元,99%的资金已受限制。
然后是公司董事长刘立荣滞留香港,赌博输掉数亿身家的消息在坊间流传。
多米诺骨牌倒了
曾经的手机巨头在2018年的关头终究迎来了属于他的至暗时刻。
先是1月份董事长刘立荣所持41.4%股权被冻结,由于资金链断裂,不但在上海和深圳同时陷入多起诉讼被曝光,金立多家子公司也陷入动产抵押、债权转让的纠纷。
为了偿还数百亿的债务,3月份,金立裁员了万人;6月份,以不到2.5亿报价出售印度分公司74%的股权;9月底再爆新一轮的裁员。
2018年10月28日是刘立荣另一个难关,因为金立2016年发行的10亿元债券就要到期。当时债券资料显示,2016年,金立营收270多亿,净利润13.3亿,现金余额7.3亿。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刘立荣不想走破产清算,而是希望能够重组,希望供应商配合。
供应商们也愿意金立重组,毕竟重组,他们就有希望拿到欠款。供应商们当场表态,“即使金立倒下了,但刘总不能倒下,供应商会支持刘总”。其中的一些供应商与刘立荣合作了10年、15年,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一度让刘立荣非常感动。
危难关头,金立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欲。一边着手重组,一边尽力自救。
有消息称,虽然金立东莞工厂的生产线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生产其产品,但出于自救,工厂还在为其他公司代工。其中包括金立之前的供应商,金立似乎在通过这种形式“代工还债”。
然而,激烈竞争的市场没有给刘立荣足够时间。乐视手机拖欠大量货款是前车之鉴,手机产业链上的供货商已成惊弓之鸟。
欧菲科技在去年11月率先通过公告捅破了金立欠货款6亿元。然后这成了一股金立止不住的暴风。
在断供之前的8月份,金立在国内市场回款一个月接近20亿,到了11月份下降到13个亿,12月份就不到5个亿,到今年1月份就全断了。公司运营就停了,然后更多的债权人扑了上来。
随着上游供应商停止供货,金立没有新机器投入市场,整个公司进入休克状态。从供应商欧菲科技公告金立回款存在风险,金立极短时间内经历了渠道经销商叛离、产品研发停滞、和裁员等一系列风波。
对于金立来说,一切都来的太过突然,群龙无首、混乱无序、讨价还价等激烈对抗最终让金立错过了最佳拯救时机,导致破产重组推时困难重重。
2018年11月20日,事情发展进入司法阶段。近20家金立供应商在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讨债无果后,向深圳中院提交对金立进行破产重整申请。此前,金立已经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受到供应商起诉。
此时,刘立荣在塞班赌博输掉逾百亿的新闻不胫而走,一时风声鹤唳,金立能不能救活悬念更甚。
一代手机巨头落得如此地步,金立到底做错了什么?
除了上文提到的定位不清晰以外,过度营销和没有爆品成了金立落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