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救”,他们为智能音箱加上一块屏幕
以往,在亚马逊的带头作用下,国内智能音箱多“继承”了圆柱体风格,一眼望去,市面上多是一些或高或低、材质不一的圆柱体智能音箱。
而在2017年5月,亚马逊的一堆圆柱体中出现了一个“异类”——带屏智能音箱Echo Show,将语音交互与视觉交互做了一个集成,投入市场后意外带起了一波新潮流。
当时国内较早感应到这一波潮流的是京东,它在几个月内顺势推出了带屏智能音箱叮咚Play,而后百度、阿里、小米相继打造了更具竞争力的带屏智能音箱。他们之外,腾讯、出门问问等第二梯队的玩家也紧追潮流得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其中腾讯更是叫停首款智能音箱“腾讯听听”项目,转而将精力投入“叮当带屏音箱”。
图 | 从左至右:小爱触屏音箱、小度在家、天猫精灵CC
进入市场一年后,在智能音箱2018年Q4的出货量中,带屏智能音箱的份额已经占据了10%以上,百度当季的出货量中有42%都是带屏智能音箱“小度在家”。从市场数据来看,这一块增加的屏幕似乎真的起到了一些作用。
“谷歌的Home Hub、亚马逊的Echo Show和百度的小度在家等带屏智能音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他们被视听结合的刺激所吸引。”Strategy Analytics总监大卫·沃特金斯点评道。
确实如此。从产品本身来看,屏幕是对现有智能音箱的“补充”。除了内容上的补充,屏幕的存在也让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实时看到任务进展,以做到及时纠错,享受智能服务。以烹饪为例,当用户查找一个菜谱,无屏智能音箱只会以语音的形式“读出”内容,而带屏智能音箱则能基于视频提供信息,显然后面一种人机交互更为舒适。从某些方面而言,这种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用户的焦虑。
相比于无屏智能音箱,这一多出的屏幕让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但是这一块屏幕是否真的能够帮助智能音箱实现“自救”?只能说,作用是有的,但是并没有真正挠到痒处。
技术没做好,再多内容和硬件创新也只是空谈
从近一年来的发布会来看,每当有智能音箱新品推出,各企业宣传的重点多集中在硬件创新和内容平台,譬如多出来的这一块屏幕,又或者是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智能服务。
现如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初定,这时候再谈及竞争,内容和创新也是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树立壁垒的关键。
这方面,三家巨头的颇为类似的打法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手握不同定位和价位的智能音箱系列产品,在各自平台接入更多的智能控制平台、互联网内容平台等等,并在硬件方面不断创新,力图打造极致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但是这真的能够帮助智能音箱实现“自救”、真正落地市场吗?就如同屏幕一样,作用是有限的。
自推出之日起,智能音箱的主打特色就是“语音交互”。作为一款以语音交流为主要交互方式的设备,“语音技术”就是开启所有服务的钥匙。而在现有智能音箱的宣传中,语音交互依旧是宣传点之一,但权重却不似以往,相比于介绍上浓墨重彩的内容和硬件创新,它的介绍多只是一带而过,不免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
在价格战的推动下,身边已经有不少抱有好奇心的朋友购买了智能音箱。因为多数人都是直接在线上购买,因此在选择品牌的依据多只能依赖于“内容”,譬如一位平常惯用QQ音乐的用户,他会倾向于选择接入QQ音乐平台的百度或是小米智能音箱。
只不过,从周边朋友的前身经历来看,固然所选择的智能音箱囊括了自己所喜欢的内容平台,但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的不精准却阻碍了内容的服务、拉低了用户体验。最终,即使价格不是很高,朋友最终还是选择了“退货处理”,并对这一品牌的音箱形成了一个“智能服务差”的印象。
对智能音箱存在抱怨的不止这位朋友,不管是线上查阅,还是线下体验,对智能音箱心有吐槽的比比皆是,包括语义理解不准确、应答反应迟钝……于智能音箱产品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稍不注意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内容吸引用户,却因为语音技术的不过关而丢失用户,甚至被用户群体贴上不良标签。这时候,再好的内容也挽救不了用户的心。
不可否认,借助补贴轰炸、内容平台搭建等手段,智能音箱的市场教育工作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但在这一过程中,各企业却相对忽略了最为根本的“语音技术”,而这才是产品落地的“敲门砖”。
面对未来百亿美元的市场,语音技术就是一把钥匙,而内容服务和产品创新则是生产机器,若钥匙都做不好,即使性能再好,不能启动的机器也只是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