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八成国内市场的华米OV,如何破解“无芯之痛”?

OFweek电子工程网 中字

资金成本

造芯片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基础,还需要庞大的资金实力,更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表示:“芯片投入10亿起步,10年结果”。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曾经放下豪言:“哪怕花500亿元,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这意味着芯片从研发到标准化生产,少说三五年,多则超过十年,都属于正常情况。在研发成本上,国外高端芯片厂商的芯片研发费用甚至超过百亿美元。

造芯过程中,许多工艺都在独立的厂房进行,使用的设备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厂制造;造芯材料需要上百种特种气体、液体、靶材等化工工业配合;另外,集成电路的生产都是在超净间进行的,还需要对应的净化系统。

以麒麟990芯片为例,该芯片采用了台积电的二代7nm工艺技术,其中要用到光刻机设备,而一台光刻机设备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两架波音飞机。此外,还有消息爆料称,麒麟990芯片单次测试耗费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所以说,造芯是门“烧钱”的活儿,确实不无道理。

人才缺口

数据统计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芯片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巨大。除了人才缺口以外,人才流失率也比较严重。

由于芯片项目成长速度慢、迭代周期长,限制了芯片人才的薪资涨幅,加上互联网、金融、计算机软件等高薪行业的崛起,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原本电子专业的人才转行。

从国家发展来看,以芯片产业为例,近十年里我国进口芯片总额达到10万亿人民币之多,在2018年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占有率多项为0,贸易逆差甚至高达1.16万亿人民币,“无芯之痛”的阴影难以抹去。因此加强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关键。

华米OV“造芯路”走到了哪一步?

实际上,各大手机厂商明面上不提“缺芯少魂”的事儿,但去年中兴通讯遭美方禁令早已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无论华米还是OV都早早认识到,若不自主研发终究受制于人。

垄断八成国内市场的华米OV,如何破解国产机“无芯之痛”?

(图片源自OFweek电子工程网)

华为造芯,奋勇争先

在移动芯片上,华为的造芯能力出类拔萃,可以说在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里,唯有华为自主研发了芯片且成功将其应用在自家移动产品上。在华为之前,手机芯片市场被高通、联发科、三星苹果等国外芯片巨头分食,能在豪强的压力下崛起,与华为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和高度研发投入密不可分。

1991年是华为自主造芯的起点,华为在那年成立了自己的ASIC设计中心,负责设计“专用集成电路”。两年后,华为成功研发出了第一颗自主EDA设计芯片,并且在最后关头获得了电信局的入网证,应用在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上,成为业内热捧的主流机型,为华为发展芯片业务奠定了基础。直到2004年,人们现在熟知的中国第一大IC芯片设计公司“华为海思”正式宣告成立,为华为后续打造多款芯片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3年,华为收购了德州仪器OMAP芯片在法国的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图像研究中心。同年,华为最著名的“麒麟”系列芯片正式诞生,逐渐应用在自己的主力机型上并被大众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麒麟”系列芯片的性能也越来越强,在5G手机兴起的年代,华为最新的“麒麟990”成为了全球所有5G SoC芯片中最耀眼的存在。

垄断八成国内市场的华米OV,如何破解国产机“无芯之痛”?

(OFweek电子工程网制图)

除了应用在移动终端的“麒麟”芯片系列,华为还陆续推出了巴龙、天罡、昇腾、凌霄、鲲鹏、鸿鹄一系列芯片,分别应用在5G基带、5G基站、人工智能、IoT、服务器、显示等领域。可以说,在芯片业务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上,华为的“造芯路”值得国内同行们学习。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