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定位高精度市场
显而易见,北斗能够在整体系统完成之初就有如此的“战果”,其技术能力和上下游协作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以最为关键的北斗兼容型芯片来看,经过20年的发展,北斗芯片的定位精度可以说是在快速提升。
2012年,在广州进行的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北斗芯片亮相,当时基于它设计的系统定位精度大约是在10米,而随着技术的迭代和优化,2017年底展讯与高精度定位服务商千寻位置合作设计的,基于北斗设计的手机芯片,其定位精度最好已经可以达到1米。
要知道,目前民用GPS的定位精度一般在10米级左右,最好的定位精度在1米以内,一般精确度在2-3米,北斗近两年的发展迅速可见一二。
当然不仅仅是芯片,包括整体系统的定位速度,北斗也做了提升。据当时介绍,普通手机芯片支持的定位精度范围在十几米、几十米不等,初始定位时间30秒左右,而接入高精度定位芯片的手机在开阔地带的定位精度可达1米,平均定位精度提升至3到5米,初始定位时间仅需3秒。
当然,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上下游的协作。因为北斗项目之浩大,上下游协作的好不好非常重要,它也是衡量北斗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指标。
北斗产业主要由上游的基础产品、中游的系统与终端集成和下游的运营服务组成,这里面除了部分国企外,大多数都是由民营企业构成,而它们的合力对北斗乃至整个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推动非常重要。
据白皮书介绍,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而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19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46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的9%。
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1069亿元,占总产值的35.44%。
可以说,整体生态发展比较健康,产业走势也是向好的。
走向全球,北斗市场拓展进入快车道
总体来看,从国内走向全球,是北斗系统走向成熟的关键。
因此2016年,我国启动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并于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建设,在2018年完成18颗三代卫星的发射,正式将其从区域导航转换为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如今,随着组网建设完成,北斗的技术生态正在融入国际市场,且全球订单也开始渐长。
在技术生态的融合上,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美信号互操作协调、频率协调等工作在推进中,中俄卫星导航、互建监测站等合作也都在进行,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支撑服务等工作,也都在如期推进。
同时,2019年北斗国家标准和专项标准陆续发布,北斗全球信号技术指标验证、北斗的首个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立项、北斗中轨搜救载荷相关标准文件制定和入网测试等,都在落实。
而在合作上,2019年北斗海外应用合作和贸易成果也可以说是收获满满。据白皮书显示,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施工、智慧港口等,其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应用。
白皮书显示,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目前已经达到2284亿元,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进一步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为各行业带来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