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所以在众多品牌硬件厂商中,中国电信选择了与柔宇科技牵手,在我看来背后逻辑不外乎是相中了柔宇以下三点:
1、柔宇能够提供整个柔性显示解决方案,不仅是屏幕,还包括铰链、操作系统等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完全是柔宇自主研发的,与传统硬屏手机完全不同,用户体验也不同。
此外,深度融合中国电信云网端一体服务的电信版FlexPai 2,其超大屏和旗舰配置还可以完美支持云电脑应用,让手机瞬间变成一台个人电脑,能极大地提升移动办公场景下的商务体验和办公效率。
正是这样一款产品,在交互体验与服务价值匹配上,对中国电信长期服务的高端政企客户与高端个人客户,实则是存在极大吸引力的。
2、柔宇科技围绕柔性电子产业所打造的柔性生态星球愿景:
从柔性屏折叠手机、柔性屏衣帽、MOON3D头戴式影院,到柔性屏科技树与柔性屏智能手写本,通过各种产品形态的柔性交互,实现各大应用场景的互联互动,在高速率、低延时的5G网络下,享受5G智慧云服务。
而伴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深耕柔性电子技术的柔宇,还可将中国电信在各大场景下所搭载的刚性屏硬件替换为柔性屏,在发掘出更多的创意和想法的同时,刺激各行业对柔性电子技术产生新需求。
3、柔性电子的产业应用场景。在柔宇的柔性技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抢占了柔性屏技术领域的制高点,中国电信深知柔宇所开辟的柔性电子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从中远期来看,这一领域的市场空间可能达到万亿级,因为全柔性显示屏较OLED硬屏有更广的应用场景,未来会实现对OLED的迭代。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球柔性OLED产值规模将达3500亿元人民币,而柔性电子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可突破2万亿。
特别是在中国电信云网端一体化的未来战略布局中,随着智能设备在交互需求上,需要更多屏幕来实现。毕竟,未来所有的应用、数据和计算能力,都会在云端进行,用户无需下载APP,即可随时使用各种应用,既不用担心手机的CPU算力和存储空间不够,也不需要为更换手机时的麻烦忧虑,而且更加安全。
而目前固定曲面屏这些传统硬屏,由于能够想象的应用场景十分有限,但对于全柔性电子产业来说,云网融合下,未来柔性传感器不仅能摆脱传统硬件的复杂芯片及处理器配置的限制,最大化其柔性、轻薄的优势特点,在应用领域与范围上,柔性技术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对应的市场前景与机会也将难以想象之大。
毕竟,柔性显示不过只是柔性电子的一种应用方向。对于柔宇而言,在智慧物联的时代里,只要是跟人机交互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都是柔宇要去拓展、布局的,这个市场是无比大的。
而未来,随着柔性电子产业的发展,柔宇也势必带动中国电信整个云网端一体化不断升级,加速云手机技术、应用和生态的推进。
三、全柔性屏技术应用转折节点将至,柔宇卡位周期风口,静等风来
每一个技术路线的成熟应用,都有其一定周期性,当下基于成本与市场考量,或成最优解,但放在未来却未必。一代技术一代王,在屏显领域,霸主的位置总是轮番让座,作为国产屏幕领域的一哥,京东方当年一路走来也如此。
所以,要想立足进击,撼动市场格局,考验着企业的技术沉淀及综合创新能力,也考验企业经营的耐力和定力。
而当我们回顾全球面板技术的演进史时,也可以看到,从CRT到LCD,再到AMOLED,主流屏幕技术在进入周期演进拐点时,都会迎来各种嘈杂的质疑声。
然而,最终唯有那些在拐点到来前,敢为人先对趋势作出判断,并进行大胆投入,以沉淀出大量核心技术的一方,方有机会实现技术引领,形成先发优势;如若只是盲目追随,最终造成的可能性后果将只能是拾人吃剩的,严重的还可能落下个技术被产业淘汰的风险。
以现在最为主流的屏显技术——OLED为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初期,OLED这一技术也免不了存在诸多不足与质疑——材料贵、寿命短、功耗大、良品率,价格高、应用领域窄、市场接受度低。甚至大规模量产的前夜,还有不少所谓的行家立下了观点,质疑行业把未来赌在一个「还没被开发出来的材料」上。
然而,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来对这一技术演进下判断时,却发现当初笃定这一技术赛道的选手,对趋势的预判是多么有先见。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屏幕全面柔性化未来中,折叠屏手机这一全新赛道,作为国产手机行业排位赛之争的关键,也势必将从一技之长的比拼,转变成一场资源、资金与技术研发硬碰硬的长期较量。
而这就需要柔宇科技既要有对未来技术趋势演进的长周期准确判断,又需要以十年一个维度的长周期坚持投入,这种决心与毅力并非所有手机企业的必需,却是一个“创新颠覆者”的必选。
而在电子全面柔性化的未来趋势下,依靠自主可控的ULT-NSSP技术路线与自主研发的量产线:在良率、产品耐折叠性与产业投资成本上所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也将助力于柔宇在新一轮面板技术周期中抢占先机,进而构筑技术壁垒,占领市场。
四、在价值创造中前行,柔宇想改变的不止于手机,其野心在于全柔性电子产业
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本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斗兽场,要想在一场场贴身肉搏的生存竞赛中,贡献出一场惊艳的竞技表演,少不了需要厂商在新技术与新设计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探索式尝试。
而创新性的尝试,与生俱来就带着较大的试验性,总会存在一定的试错成本和风险,在评价上也会呈现褒贬不一。所以,无论是硬件上创新还是设计上创新,本就是为了试探消费者市场的口味,而不得不做了些迎合与取舍。
况且,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无论这一创新是真卖点还是空噱头,很多技术创新从落地到成为使用习惯,也是需要一段时间周期的沉淀才能得以论证的,尽管最终它还可能只是技术创新进程当中一个小插曲罢了。
然而,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对于新技术、新设计,它们永远都是宁可做错也不愿错过的。
无论是从近几年的广为流行的异形屏、渐变色、语音助手、屏幕高刷,还是到潜望式前摄、滑盖全面屏、折叠屏等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国产厂商这些眼花缭乱的技术创新标签中,哪些才是真卖点,哪些是空噱头?消费者需要如何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