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为什么能决定华为的“生死”?

我的极刻
关注


制程的差异

在苹果手机上游,有着长长的供应链名单,有提供手机比例的蓝思科技,有提供屏幕的三星、LG,有提供内存的美光、海力士,还有提供组装的富士康、立讯精密,但是这些供应商加起来,也没有台积电对苹果的影响大。

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其核心都是硬件性能,苹果如果想要保持领先的处理器性能,就必须使用台积电的制造工厂。原因很简单,台积电的工艺水平超出竞争对手一大截。

小黑在前面说过,芯片制造主要分为IC设计、IC制造和IC封测,现阶段IC封测对芯片性能影响不大,主要就靠IC设计与IC制造。而在IC制造领域,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制程。在最近几年的手机发布会上,制程这个词屡屡出现。Mate 30 首发台积电7nm 制程,iPhone12 首发台积电5nm制程,高通骁龙888 首发三星 5nm 制程,此类报道屡见不鲜。

从表面上看,台积电与三星处于第一梯队,制程工艺达到5nm;英特尔处于第二梯队,制程工艺才刚刚达到10nm;再后面就是国内的中芯国际,以及放弃先进制程的格罗方德、台联电等厂家,制程工艺还停留在14nm。

事实上,制程工艺在各大制程厂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在14nm工艺之前,大部分厂家都严格按照标准命名。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描述的就是制程工艺之迭代:单位面积上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

然而,14nm之后,三星与台积电先后抛弃这一标准,各自制定独特的制程标准,因而对比晶体管密度或许更有意义。

▲ 制程工艺与晶体管密度

以晶体管密度来衡量,只有英特尔严格按照摩尔定律命名工艺节点,英特尔的的10nm制程工艺赶超台积电7nm制程,略逊于三星的6nm制程与台积电的7nm+制程。在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方面,目前台积电5nm制程工艺遥遥领先,三星5nm制程工艺虽然名字都是5nm,但是晶体管密度差距明显,真实实力远逊于台积电5nm制程。

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描述的就是制程工艺之迭代:单位面积上晶体管数量,每两年(也有说法是 18 个月)增加一倍。至于英特尔,10nm 制程才刚刚用于轻薄本低压芯片,7nm制程遥遥无期。按照原计划,晶体管密度比台积电5nm更高的英特尔7nm制程将于2021年量产,届时英特尔将与台积电处于同一水平(台积电2021年计划推出5nm+制程)。结果几个月前,英特尔宣布由于技术缺陷,英特尔7nm将推迟到2022年底或2023年初,这一表态也直接导致英特尔股价暴跌。

先进制程带来优势

前文说到,先进制程可以增加晶体管密度,换句话说同样面积的芯片,可以“塞入”更多晶体管。像苹果A14 处理器,单颗芯片塞入了118亿晶体管,而华为麒麟9000处理器,更是塞入153亿晶体管。虽然晶体管数量不代表芯片性能,但是在IPC 设计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晶体管数量越多性能肯定越强(苹果设计水平高,因而在晶体管数量少的条件下性能更强)。

另一方面,先进制程还能带来功耗降低。台积电表示,与7nm工艺相比,同样的性能下5nm工艺功耗降低30%。通俗地说,5nm工艺可以用更少的电量实现同样的性能。5nm制程的使用,也是苹果M1 芯片续航暴增的原因之一。

与英特尔、AMD 两大主流PC 芯片厂家相比,苹果M1 芯片续航优势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方面,arm架构天生比X86 架构省电;另一方面,就是苹果 M1 芯片在制程上领先。以英特尔为例,上一代苹果macbook 采用的10代i7 采用的是英特尔14nm++++ 制程工艺,与台积电5nm 有着接近两代的工艺节点差距,因此才会出现性能、续航都是被“吊打”的局面。

当然,这样对比并不公平,毕竟英特尔最新发布的11代i7 已经用上10nm 制程工艺。可惜,英特尔10nm也只能跟台积电7nm、7nm+媲美,综合性能依然落后于台积电5nm。因此11代i7也只能在单核性能上与M1 “打得”不相上下,多核性能远远落后于M1。至于续航,采用11代i7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续航通常在10小时左右,而M1 续航已经达到18 小时以上。

手机、电脑的性能取决于设计与制造,制造的关键又在于制程。在芯片诞生的历程上,设计、制造缺一不可,今年华为如此艰难,就是因为只掌握了芯片设计,在芯片制造上找不到台积电的替代品。因此,台积电终止与华为合作,麒麟芯片也就无法生产,华为整个手机部门都面临“缺芯”难题,为了生存甚至拆分荣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而芯片制造又是制造业王冠上的宝石,在外部环境波澜诡谲的情况下,全面提升芯片设计与制造迫在眉睫。如今,在整个芯片产业链中,华为海思、紫光展锐在IC 设计上处于第一、第三梯队;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在IC 制造上处于第三、第四梯队;华大九天、上海微电子在EDA 工具、光刻机制造领域还处于刚刚入门水平。半导体研发之路光荣而艰巨,国内厂家想拿下这颗制造业王冠上的宝石,所面临的阻碍与挑战还有很多。对此,小黑只想说:“加油,中国半导体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