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控已俨然称王,造船行业龙头中国船舶该驶向何方?

锦缎
关注

3、需求端三叉戟,新签订单量有望翻倍

需求端影响因素多而杂,但按照已有资料、历史经验和合理推测抓住主要矛盾即可,预计未来的需求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第一个是短期内航运高景气度传导到造船行业致使订单新增,第二个和第三个是中长期船龄老旧和碳中和带来的船舶更新需求。

(1)航运传导

去年,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扰乱了航运的正常周期,造成全球物流供应链和码头拥堵,运价超预期暴涨之下,今年一众航运企业挣得瓢满钵满,盈利水平十倍增长的不在少数。船东利润修复后,有意愿向造船公司加速下集装箱船、散货船订单以加快扩张运力,提升市场份额,应对未来贸易需求增量,从而带动了造船行业复苏。

事实上,这一传导确实在发生,运价自去年三季度快速抬升之后,半年光阴,今年一季度开始造船订单就大量新增,造船价格随之上涨。

(2)船龄

在造船行业历史的四次景气周期中,每一次都伴随着船龄老旧带来的硬性更新需求,因为船龄大于18年将会大幅降低经济性,安全性也降低较多,还要面对各国对外籍老龄船舶的检查规范。自上一轮景气高点已有近15年,因而船龄带来的更换将会在5-15年内大幅增加,预计从2025年开始,更新换代的浪潮将正式扑来。

按照目前的船型更换周期,集装箱船在20年左右就需要更换,干散货和油轮则在20-25年左右。数据上看,未来5-10年,集装箱船和油船是更新的主力,10-15年,散货船是更新的主力。

根据中国船舶的表述,过去5年,全球新签订单量平均在1000艘左右,而未来10年里,预估每年订单要到2000艘左右,呈翻倍之势。

 (3)碳中和

为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是本世纪极为重要、极为广泛的举措,2018年,全球航运占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达2.89%,因而欧盟碳排放与IMO(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相关法规以减少碳排放,并在 2050 年实现航运碳中和。

欧盟碳排放方面,主要措施是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交易体系,任何起、止于欧盟港口的国际航运,一旦其船舶造成污染,就必须从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中购买许可,否则可能面临欧洲港口的禁令。

IMO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专门机构,2021年11月,在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后,IMO在原有的于2013年生效的EEDI、SEEMP、EEOI三大指数目标基础上,通过了EEXI和CII,即现有船舶能效指数和碳排放强度指数,规定所有400总吨以上的船舶到2030年碳强度与2008年相比要降低40%。

目前约有60%的船基本满足下一阶段IMO的碳排放指标,而40%的船仍不达标,这一庞大数量的船舶有三种方法去应对,一是改装,二是减速航行,三是更换低碳或零碳的新能源船。

减速航行意味着效率下降,运力降低,因此若要维持运力,就需要向造船企业下更多订单。而更换新能源船,将为有技术能力的造船龙头带来更多订单和高附加值,目前,主流的低碳船型是LNG(液化天然气)船,LNG船技术成熟度高、燃料可得性强,成本较低,可以在航行时降低20%能耗、降低21%的二氧化碳排放和81%的氮氧化物排放、基本不排放硫氧化物和固体颗粒物。

但是,20-30%碳排放的降低并不能满足2030年减少40%,2050年减少50%碳排放的标准,因此在未来,技术更加成熟之后,要更多地使用氢气、氨气、电池、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船,届时,又会催生大量对造船企业的新订单需求。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