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
文|陈庆之
编|派公子
关于做芯片,联想终于被“骂醒”了。
1月26日,由联想100%控股,名为鼎道智芯(上海)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信息显示,鼎道智芯为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独资,总注册资本为3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的设计与销售,以及半导体科技领域内的多项业务。法定代表人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IDG消费业务&领先创新中心总经理贾朝晖。
实际上,仅仅不到3年之前,杨元庆还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联想没必要做芯片或操作系统,要安于自己的角色。但或许是因为汹涌的舆情,又或许是因为科创板折戟,以及近期司马南的硬核对刚,最终,联想做了这一决定。从1994年到2022年,联想重拾芯片业务整整耗费了28年,这期间联想经过了历经“誉”与“谤”,当年的科技企业标杆也早已被科创板“一日游”拉下神坛,柳传志与杨元庆也屡屡被舆论抨击。迟疑28年,联想究竟还能否在芯片领域掀起波澜?
迟到的28年
联想做芯片这件事儿,其实并不新鲜。
早在1988年,还在创业初期的联想就已涉足芯片研发,不过,彼时的联想芯片并没有觉察到芯片的应用前景,大部分的精力还专注于汉卡和后来的电脑业务。时任联想总工倪光南在后来的某次采访中表示,1988年联想开始实验试制,最终证明至少是可以做集成电路的设计,而且非常成功,回报率也很大。
然而,后来的事情却没有朝着倪光南的设想方向发展,甚至联想也开始脱离其预想的发展轨道,而这一切都要从1992年说起。
那一年,倪光南提出的联想激光打印机项目,获得了时任总裁柳传志的支持,北京联想R&D的孙祖希、徐非、刘洪等开始开发用于联想汉字激光打印机的ASIC芯片LXCG9000。也正是从这款激光打印机开始,联想在与HP等外国大公司的竞争中发展起来,后来成为国内激光打印机的第一品牌。
到了1993年,倪光南院士根据联想在各项产品中应用自己开发的专用集成电路所获得的经济与技术优势的经验,提出了建立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方案。为此,他多次出国调查国外的IC设计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
为了能将芯片业务做起来,倪光南开始四处奔走,积极寻找合作伙伴。1994年4月,联想、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长江集团签署了《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合作意向书。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陈至立亲自接见了三方负责人,表达了上海市的全力支持。
但倪光南的乐观和上海市的支持却意外地遭到了柳传志的冷脸,正当联合设计中心准备就绪,柳传志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当年6月份,柳传志突然给倪光南和另一位联想的负责人写了一张著名的“200字便条”。在便条中,柳传志首先肯定了“建立设计芯片中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应该积极推进的”,但同时也提出了质疑:
一是“要有销售市场”,并认为“由于我们自己销售板卡,所以此项具备”;
二是“要能引进最先进技术”,他认为“目前无把握”;
三是“要有得力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形式”,他认为“这条,目前尚无较可行的解决方向”;
四是“有资金条件和高水平的开发人员”, 他认为这“经过努力后有可能做到”。
总之,柳传志认为“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特别是第三条”,“我本人意见不同意仓促合资”。但并不服气的倪光南,认为是钱的问题让柳传志心生疑虑,于是他决心再试试。
1994年8月,倪光南担任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多媒体技术”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的技术组长,为联想申请了“多媒体芯片和板级产品技术”项目,得到了国家经贸委1100万元的科研费和数千万元的贷款支持。倪光南很高兴,他认为这样联想连钱都不用出,就可以建立ASIC设计中心了,应当没有什么风险了。
但到年底,倪光南先后两次将三方商定的合同呈给柳传志时,柳传志却都不置可否,硬生生拖黄了此次合作,“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最终无奈胎死腹中。
现在来看,此项目的流产并非由于芯片研发本身的原因,而是初露端倪的柳倪之争所致,柳传志唯一不满的只是倪光南本人,而非芯片项目。彼时,已经度过1993年销售危机的联想,实际上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理由来做这一业务。
同样遇到这一困境的,还有当时颇为成功的交换机项目。
1994年11月,柳传志起初批准了万门机的贷款申请方案,但在筹资的关键时刻,他打电话给倪光南徒弟、负责人罗争:“你们集资的事不要做了,这事我另有考虑。”一句话,程控部独立运作成子公司的计划流产了。虽然,他们需要的贷款只有杨元庆领导的微机部的5%。
次年的6月30日,在联想董事会上,柳传志数度哽咽宣读董事会决定——罢免倪光南所有职务。也正是从这时起,联想的路线之争尘埃落定,“贸工技”正式取代此前的“技工贸”,1998年,柳传志在《计算机世界》上发表名为"贸工技三级跳"的文章,将"贸工技"被提至联想的战略高度。
联想的第一次芯片自研的尝试,就这样伴随着柳倪之争的落幕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