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拿捏车企“芯”?

光子星球
关注

芯片短缺的流通因素

北京一位汽车工程师表示,许多公司跨界造车,给车企带来了很大压力。

“雷军造个车,到处挖人,把人力成本抬上去了。之前显摆自己要拿100个亿造车,导致整个产业链报价都上去了。比如以前开个模,如果量大可能开模费都不会收,现在你要拿100亿造车,怎么也得分我个200万开模费吧?”

全球汽车产业早已非常成熟,链环环相扣,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造车,往日平静的湖面被激起波澜。“面粉涨价,卖石灰的也跟着涨。”

与此同时,上游供应链持续整合,几家体量颇大的企业有了更多话语权。

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往上下游拓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收购锂矿、投资、甚至直接下场做换电服务、参与车企融资。处于下游的车企越来越忌惮在供应链环节出现一个绕不开、干不过的“宁王”。

在电控领域,博格华纳掌握着极大话语权。这家企业从2015年开始通过并购整合,形成了电驱动模块、电池加热器及座舱热管理产品等较为完善的产品线。

因为汽车零部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工业零部件,因此也有一些原本做工业零部件的企业跨界到汽车领域,例如近年来集成了连接器模块的Molex(美国莫仕)。

2015年收购业内技术领先的雷米电机,2017年收购英国新能源汽车控制装置和电池充电器生产商Sevcon,2019年整合两家电动、混动领域的企业,一年后又作价33亿美元收购德尔福,介入自动驾驶与车联网领域。

一位业内人士总结称,“你会发现,面向消费市场的车企越来越多,面向车企的供应商越来越少。”这既是产业发展进程的趋势,毕竟智能化扩大了产业对元器件的需求,继而要求供应商有更强的集成能力。相反,国内相关企业却始终处于单兵突破的状态下。

有前比亚迪员工告诉光子星球,国内不仅芯片缺乏,而且不少精密零部件同样严重依赖进口,即便有国产替代,其生产过程还高度依赖人工。

他表示,当年比亚迪想将博世批量生产的某个零部件国产化,王传福要求工程师想办法“钻研”出来,可惜机床精密度不够,照着模子做怎么也差了毫厘。于是“拉了我们一拨人去手工打磨毛刺,校准精度”。

即便如此,良率也不过20%。“在比亚迪内部有句口号,叫做:机器人就是机器不行就加人。”

具体到芯片领域,国产替代也面临着巨大难度。站在代理商立场的张鑫与站在车企立场上的工程师黄林都认为,芯片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国产替代。

首先,由于安全原因,车企供应商没有国产化的动力。“你叫我用国产的没问题,那出了问题,车企、供应商、芯片企业谁来担责?”黄林提到,之所以国外供应商除了本身产品可靠性高,还有完善的责任体系。

其次,现有国产能替代的领域相当有限,张鑫认为,目前所有汽车芯片产品方面,可能电控芯片短期替代的可能性最高,像兆易创新还能提供较为可靠的产品。

再次,一款芯片需要通过车规级认证,而获得认真需要经过严密、苛刻的检验方才能拿到相应资质。长周期、高风险、高成本,阻碍了国内企业的步伐。我们看到,一些国内企业试图通过并购方式绕行,例如闻泰科技早前就并购安世获取MCU芯片,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最后,博世、博格华纳这些Tier1巨头尽管在华有合资主体,他们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明显优于国内供应链企业,也不会轻易更换既有二级供应商。

代理商任华为我们描述了他亲身参与的一次竞标。

去年年末,某一级供应商找了四五家分别来自国内、欧洲、美国等芯片代理商竞标,竞争相当激烈,该供应商知道国产竞品难堪大用,放出了要优先测试了国产产品的风声。任华闻风而动,立即找到自己代理芯片企业的技术人员,拉着供应商一起对接需求。

“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九,我、技术人员、供应商、芯片厂方一起熬了个通宵。同时又分了另一拨同事去供应商总部所在地,给他们的年会捧场,联络感情,才总算抢到了单子。”他提到,在方案、流程、服务方面,国产企业的确与国外企业有着不小的差距。

可以缺芯,不能“缺心”

为了应对缺芯问题,国内企业进行长期投入是必须的,但短期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对冲问题。

据某北方车企内部人士透露,不仅芯片供应紧张,其他零部件也存在较大缺口,管理层不得不要求旗下几款车型的生产线按照供应链情况按序开工,从而有更多时间与空间调配紧缺的模块。

像长城欧拉频频爆出负面事件,其实是折射了该车企在供应链领域的短板。早前“芯片门”是供应链缺货,相关人员破罐破摔,继而传出黑猫、白猫停产事件,更可能是长城方面为了调整生产线,暂时性停止接单。

坦诚地说,从成本角度看,不断上涨的芯片价格,让黑白二猫这类面向中低价位需求的车型恐怕很难重回市场。

光子星球了解到,面对缺芯短期无法缓解的现实,有产业链上的玩家开始以次充好,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

有业内人士从某内地汽配市场了解到,一些商家从事半导体产品回收、翻新、销售工作,其中不仅有收购废品以提炼贵金属的商家,还有一群专门收购废旧车芯片的商家。据了解,这部分芯片在业内被称为“拆机芯片”。

上述人士提到,相关产品销量有不输那些来自正常渠道的芯片,既填补了缺口,也满足了市场需求。唯一问题是,“因为大多是四五年前的芯片,装上之后可能卡顿非常明显,但因为经过了车规级认真,可靠性还是没问题的。”

他同时又很困惑,“话又说回来,为啥人家五六年的芯片,还是比咱们自己的还靠谱呢?”

       原文标题 : 谁在拿捏车企“芯”?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