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去年以来,一场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动力电池出海行动已蔚然成风,国内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厂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加速扩张自己的国际版图,首选自然是欧洲和美国这两个最具潜力的海外市场。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海外市场需求缺口巨大
作为海外电动化浪潮的轴心,德国成为必争之地。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头部的电池厂商也纷纷官宣在此或以独资或以合资的形式建设电池工厂,就近配套车企,帮助欧洲实现新能源转型。
国内电池厂此时集体出海是为了不错过市场赋予的机会。不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单凭自身动力电池产业链所具备的产能和技术远远无法快速补足日益增长并且巨大的需求缺口。
这一点从当前各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就一目了然了。
“亚洲电池”将持续输出
据SNE Research发布的2021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排名显示,前十均为来自亚洲的厂商(中国6家,韩国3家,日本1家),欧美一个都不占。
这意味着眼下欧美只能依赖“亚洲电池”,即便美国和欧洲正在全力以赴扶持本土企业以打造本土的电池产业链,此前一份来自欧洲运输环境联合会的报告指出“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2029-2030年”。
中国的动力电池厂商们正收到越来越多来自欧洲的订单,有厂商指出,在其服务的客户中有“2/3在海外”,与合作伙伴共同将供应链本土化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电池供应的及时和稳定,有媒体报道称,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与勃兰登堡州的特斯拉的运输距离不到300公里。
动力电池巨头全球布局驱动因素
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大趋势,缺乏就近配套电池产能也意味着市场潜力更大。因此,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走出去”,动力电池巨头的全球布局对于适应全球汽车电动化的新格局有益。
而且,近年来尤其是国内动力电池巨头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有了更多的自信,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必然。
2021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2万辆,同比实现翻倍增长,电动化渗透率渗透率提升至4.34%。同步攀升的还有动力电池需求量。
数据预测,2022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30万辆,同比再次翻番。到2025年,美国电动车销量有望超过550万辆。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300GWh。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本土动力电池产能的巨大缺口。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整体的产能规划还不足90GWh,不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规模,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需求缺口是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赴美的契机,政府层面的扶持则给予了更多信心。拜登提出美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要在2030年达50%,并鼓励相关企业在美建厂,提供税收补贴。
同时也推动了特斯拉、Rivian等新势力,以及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大众、奔驰、日产、现代、丰田等传统车企巨头在北美的电动化布局,相应带来动力电池需求的大幅增长。不仅加速了美国本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步伐,也为中国电池企业赴美建厂提供了机会窗口。
“用技术换市场”的风险
就在前不久,韩媒报道称,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新能源、SK On等,在赴美投资建厂的过程中,均被相关车企要求“共享核心技术资料”。
据悉,LG新能源计划与通用汽车建立电池合资企业,同时在美国设立3家电池工厂。但在谈判环节,通用汽车却以“为了确认电池的安全性”为由,向LG新能源索取与电池稳定性直接相关的电池输出实验数据。
另外,SK On、三星SDI也已经启动在美建动力电池厂计划,与此同时,SK On也被福特要求共享电池密度相关技术,而SK On回复称这是受韩国政府保护的“国家战略技术”。
不仅如此,韩系电池厂商为了绑定美国市场付出了许多代价,比如积极推进与美车企合作建厂,以低于市场40%-60%的价格供应电池……
看来,在美国建立动力电池厂,除了政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对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电池企业来说,技术保护、知识产权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
结尾:
总之,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电池公司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要想在外站稳脚跟,还要在产品、技术等多方面提高自身实力,才能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部分内容来源于:高能头条:赴美建厂 中国电池厂商“出海”时机已至?;钜大LARGE:我国动力锂电池公司为何纷纷“出海”欧洲?;澎湃新闻:用技术换市场,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们集体出海;电池联盟cbcu: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为何纷纷“出海”欧洲?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趋势丨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的出海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