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涨价令车企深陷“泥潭”
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的汽车行业过得并不太好,尤其是4月以来上海疫情导致的连锁效应,能否供应链稳定性成为了当下汽车厂商们最关注的问题。此外,缺芯、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挑战齐发,让国产电动车产业进一步陷入“泥潭”。
(源自@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微博)
供应链中断的问题尤为重要,在上海疫情期间,何小鹏就提出:“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好消息是部分部委和主管部门正在尽全力协调,期望更多政府和主管部门们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源自@理想汽车CEO李想微博)
同样,理想汽车CEO李想也曾在个人社交平台指出,目前来看,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战争、政治、疫情让买车还能升值,美国二手车价格整体上涨了30%。
受上海封控造成的零部件供应短缺影响,丰田汽车日本本土的部分工厂在5月和6月将暂停运营,共涉及10家工厂中的16条生产线,这已经是丰田汽车近两个月内第三次发布停、减产计划。
不止是丰田汽车,日系车企当前普遍面临产能受限的困境。此前,本田汽车也宣布,由于近期半导体长期缺货,以及疫情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导致物流中断、零部件供应迟滞,5月初本田汽车日本部分工厂将减少约50%的产能。此外,马自达、三菱、日产、斯巴鲁等车企此前也曾停产或减产。
消费者难接受“涨价”
观察发现,自去年年底以来,小鹏、比亚迪、理想、特斯拉、蔚来、极氪等新能源品牌相继涨价,上调幅度在1万元以上。燃油车方面,宝马、奔驰、大众等品牌部分车型涨幅也达到了了1万元-12.1万元不等。涨价的原因很简单,产品成本上涨了,压力自然也大了。但车辆涨价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消费者的接受与否。
笔者身边刚购车的朋友就表示:“买车更看中性价比,性能不是重要的,因为你速度再快也不能超速。在燃油与新能源之间,肯定更倾向于燃油车,电车带来的体验需要适应。”也有人表示,“条件允许肯定燃油啊,因为加油一就开口就是加满。而电车最大的问题在于电池寿命到期,严重影响二手车的残值。”对于涨价这一话题,该朋友则表示,涨价的话就不买,毕竟看刚需和钱。
车企“勒紧裤腰带”?
显然,在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下,新能源车企不仅要面临来自同行业友商的产品性能、价格的激烈竞争,同时还面临着自身的竞争力、组织架构的“大考”。由于行业势态低迷、企业成本压力大等原因,部分车企不得不进行团队收缩,通过裁员的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近段时间以来,继互联网行业裁员潮后新能源行业被广泛探讨的问题。
近日就有用户在招聘社交平台留言称,小鹏开始毁约22年未入职校招生,并劝大家“能跑的赶紧跑吧”,同时还表示公司部门正在调整中,部分部门的裁员比例可能达到30%。在该话题下,不少网友爆自己被裁经历,并表示“小鹏太坑了”、“这公司真的毫无诚信”。当天“小鹏汽车被曝毁约20余名应届生”登上微博热搜2位。对此小鹏汽车一位员工表示:“小鹏汽车的人员流动一直很频繁,所以也不好说它就是裁员,因为有些部门裁员和招人是同时在进行的。不过从毁约校招生这件事情看,我们内部都认为是在收缩了。”
而这也不是小鹏今年来首次爆出的裁员毁约传闻。今年2月,陆续有就陆续有校招生在求职软件上爆料自己被小鹏“毁约”的消息。
同样,理想汽车也被曝出毁约校招生。原因跟小鹏汽车差不多,都是业务架构调整。此外据《晚点 Auto》报道,理想原本今年计划扩招到2.4万人,销售20万辆车。但今年一季度结束后战略复盘,认为今年受到宏观环境影响,卖不了那么多车了,将销量目标下调了15%。相应地,人员扩张规模也减少了15%。
不管是涨价还是团队缩进,可以看到的是各大车企面临的成本压力将会继续存在,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超出预期,芯片短缺也造成当前车型供给不足,在多重因素推动下,汽车制造成本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汽车产品更注重能源化、智能化的体验,其背后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成本增长。如此一来,这种成本压力车企已无法自行消化的情况下,最终也只能“转嫁”到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