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2020年10月,苹果以环保为由宣布新iPhone将取消附赠充电头和耳机。在这一举措的刺激之下,配件行业兴起一波“平替潮”。
同一年,曾登上苹果官网的中国充电配件品牌安克创新成功登陆创业板,市值一度达到800亿元。
就此,消费电子配件这个曾经被忽视的产业开始进入井喷式发展时期,第三方充电配件品牌迎来了市场的新增长。
近期,一家与安克创新同一时间创立的消费电子配件厂商——绿联科技正式递交招股书,拟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生意“小而美”?一年前获高瓴入股
几十块钱的数据线、充电头可以撑起一个IPO么?
对于绿联科技而言,自2012年成立,正好在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开启上市征途。
其实,绿联科技创建初期主要是为外国厂商生产数据线,做得是代工厂生意。不过不久之后,绿联便开始逐渐放弃代工业务,创立品牌“绿联UGREEN”直接面向消费者。
以现有业务来看,绿联科技作为典型的3C科技企业,产品主要包括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其中,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这3类产品合计贡献近9成的收入。
图片来源:绿联科技招股书
2014年,绿联科技获得了苹果MFi(Made for iPhone/iPad/iPod)认证,将官方标签烙印在自家产品上;2018年,绿联科技又成为华为首批DFH(Design for HuaWei) 计划合作伙伴,获得生产官方授权周边产品的资格。
光环之下,绿联科技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2021年5月,公司创始人张清森、陈俊灵将其原有的3.7%股份、1.85%股份分别作价2亿元、1亿元转让给高瓴资本。一个月后,高瓴资本再投资2.5亿元,同时公司也吸引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资本等资本进入,此时绿联科技估值达到57亿元。
招股书显示,IPO前,高瓴锡恒持有绿联科技9.374%股权,是仅次于张清森、陈俊灵和绿联咨询的第四大股东。
图片来源:绿联科技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与安克创新相似,绿联科技的业务同样依托于线上电商平台。
具体来看,绿联科技主要通过“UGREEN绿联”品牌布局境内外市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全球化销售。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绿联科技通过线上电商平台营收占比8成左右。绿联科技主要线上销售平台包括亚马逊、京东、天猫、速卖通、Shopee、Lazada等国内外平台。其中,亚马逊在报告期内所贡献的收入占比为3成左右。
借助境外电商平台,产品得以走出国门,绿联也逐渐演化成一个国际性品牌。2021年,绿联科技境外销售占比为46.09%。
受国内电商红利,以及国外跨境电商助力,绿联科技的营收规模也明显提升。2019年-2021年,绿联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
只是若与安克创新相比,绿联科技在国外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前者。
安克创新财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至125.74亿元,其中境外营收比重为99.66%。
依赖外协生产,各项成本居高不下
与亮眼的营收数据不同,绿联科技的净利润增速不光呈断崖式下跌,甚至在2021年还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报告期内,绿联科技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3.06亿元、3.05亿元,期间增速由34.60%降至-0.37%。
与此同时,公司毛利率下滑较快。2019年-2021年,绿联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9.67%、38.01%和37.15%,短短两年下降超12个百分点。
和所有消费品企业一样,绿联科技“增收不增利”的症结也与“成本”二字有关。
首先,因业务主要依托于多家第三方线上平台,致使绿联科技每年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平台服务费用,包括销售佣金、服务费、仓储费用等。
2019年-2021年,绿联科技平台服务费分别为1.28亿元、1.91亿元、2.34亿元,占各期线上B2C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85%、10.12%、11.01%。
同时,因为业务覆盖国内外市场,所以绿联科技还要支付给快递公司国内外直邮费用及电商平台仓库到用户端的物流费用。报告期内,物流成本分别为3.07亿元、3.95亿元和4.37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持续超过2成。
另一方面,随着供应链危机愈演愈烈,消费电子行业上游的线材、五金、芯片等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成本进一步增加。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绿联科技大部分主要原材料单价均出现上涨。其中,采购比例较高的芯片在2021年的单价涨幅达18.29%,公头单价涨幅达36%,线材单价涨幅达58.25%。
图片来源:绿联科技招股书
当然,更大的挑战在于上游研发和采购环节。
绿联科技产品生产以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致使公司在研发投入并未投入太多资金,反而较为依赖上游供应商,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具体来看,2019年-2021年,绿联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6488.53万元、9512.7万元和1.5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17%、3.47%和4.54%。
反观绿联科技在外协采购上的投入,报告期内,绿联科技外外协产品采购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分别为 74.91%、56.02% 、58.22%。
2021年,绿联科技在外协模式下的产品数量占比达78.28%,自主生产的产品仅占2成。
要知道,依仗外协虽能做到高效率的出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绿联科技的议价权。以充电类成品为例,该产品的采购单价由2020年16.12元上涨至2021年的19.52元,涨幅达21.09%。
或为增加供应链的掌控力,扩大自主产能。绿联科技本次IPO计划募集的15.04亿资金中,有5.5亿元将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此外,绿联科技计划投资1.1亿元用于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以求降低物流方面的成本。
行业门槛低,产品存安全隐患
安克创新CEO阳萌曾将消费电子称为一个“速生速死”的行业。对于数码配件行业来说,产品技术壁垒并不高,很难打造坚固的“护城河”。
以绿联科技举例,其主打的数据线、移动电源、耳机、存储等产品,均具有高频迭代、替代性强,以及易仿制等特点。
正因为技术含量低,所以不管是已经形成品牌化的绿联科技、安克创新等公司,还是电子大卖场里的山寨品牌,数据线、充电宝、充电器等都属于低附加值、低溢价能力的小3C生意,也可以说是走量的生意。
外加,近几年消费电子热潮趋冷,苹果、华为等巨头的业绩震荡,对绿联及其背后的数码配件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3.141亿台,同比下滑8.9%。在中国市场中,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7420万台,同比下滑14.1%。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于手机产品的配件类产品也难逃需求放缓趋势。
面对这样的生意,资本市场的热情逐渐降低。这一点从安克创新跳水的股价也能够看出。截至目前,安克创新的市值已经只剩下250亿元左右,相比高点800亿元跌去近70%。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之前的历史高点,如今的市值可能更符合该类公司和行业的真正价值。
可以预知的是,“先行者”的失利无疑是为后来者绿联科技的上市征途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洞察IPO》还发现,作为一家国内外均有布局的国际性品牌,绿联科技旗下产品却由于出现烧坏机器的现象多次被投诉,且多数商家推责并不进行赔偿。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不仅如此,甚至有消费者称,其购买的充电器突然起火,手腕被烧伤。值得一提的是,该充电产品为绿联科技销量最高的20W USB-C快充头。
图片来源:亚马逊
其实,此前绿联科技就受过多项行政处罚。
例如2020年10月,绿联科技因生产销售的PB132绿联移动电源(20000mAh)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涉案产品货值31255元,被监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涉案产品,并没收违法所得2099.16元、罚款93765元。
在目前的3C配件市场中,以次充好的情况屡见不鲜,消费者很容易买到仿冒或劣质产品,致使整个市场陷入信任危机。
在此背景下,品牌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可如今绿联科技频频出现产品安全类问题,难免为其上市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原文标题 : 绿联科技创业板IPO:高额成本蚕食利润!充电产品起火,安全性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