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DM 2024上,0.7nm来了

半导体产业纵横
关注

图片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更小,更快,更好。

近日,IEDM在旧金山举行。在 CMOS 逻辑技术中,晶体管技术的发布引人注目。除了宣布 2nm 代 CMOS 逻辑平台外,台积电还将报告使用单片制造的 CFET(互补 FET)制作逆变器原型的结果。英特尔将推出采用 6 nm 短栅极长度的纳米片 FET 的 CMOS 逻辑技术。imec 报告了下一代 CMOS 技术,该技术将 CFET 底部 p 沟道 FET 与背面接触和背面器件隔离相结合。

Imec 展示适用于 A7 工艺节点的双排 CFET 标准单元

在 2024 年 IEEE 国际电子设备会议 (IEDM) 上,世界领先的纳米电子和数字技术研究和创新中心 imec 展示了一种基于 CFET 的新型标准单元架构,该架构包含两排 CFET,中间有一个共享信号布线墙。

根据 imec 的设计技术协同优化 (DTCO) 研究,这种双排 CFET 架构的主要优势是简化了工艺,并显著减少了逻辑和 SRAM 单元面积。与传统的单排 CFET 相比,新架构允许将标准单元高度从 4T 降低到 3.5T。

图片

图1-(8)单行 CFET 和(6)双行 CFET 的概念表示。触发器(D型触发器或 DF)的布局显示,从单行过渡到双行 CFET 时,单元高度和面积减少了224nm(或12.5%)

图片

图2-构建双排 CFET 架构的虚拟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使用3DCoventor 进行模拟,从“虚拟”CFET 晶圆厂的规格开始,预测未来的加工能力和设计裕度。放大图表示在 imec 的300 毫米研发洁净室设施内制造的单片 CFET 技术演示器的TEM

半导体行业在制造(单片)CFET 器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器件有望在逻辑技术路线图中取代全栅纳米片 (NSH)。n 和 pFET 器件的堆叠与背面供电和信号布线技术相结合,有望在功率、性能和面积 (PPA) 方面带来优势。然而,在电路层面,仍有多种选择可以将 CFET 集成到标准单元中,以维持或增强预期的 PPA 优势。尤其具有挑战性的是中线 (MOL) 连接,即将源极/漏极和栅极触点连接到第一条金属线(在背面和正面)的互连,并确保电源和信号的自上而下的连接。

从 DTCO 对标准单元架构的比较研究中,imec 表明双排 CFET 在 A7 逻辑节点的可制造性和面积效率之间实现了最优平衡。这种新架构从基单元开始,其中 CFET 的一侧针对电源连接进行了优化 - 包括一条电源轨 (VSS),用于将电源从背面输送到顶部器件,以及为底部器件提供直接背面连接。另一侧针对信号连接进行了优化,通过提供中间布线壁 (MRW) 来实现从上到下的连接。然后通过镜像两个基单元形成双排 CFET 标准单元(具有两排堆叠器件),这两个基单元共享相同的 MRW 以实现信号连接(见图 1)。

imec DTCO 项目总监Geert Hellings:“我们的 DTCO 研究表明,每 3.7 个 FET 共享一个 MRW 足以构建逻辑和 SRAM 单元。与‘传统’单行 CFET 相比,这使我们能够将标准单元高度从 4T 进一步降低到 3.5T。这意味着 SRAM 单元的面积显著减少了 15%。与采用 A14 NSH 技术构建的 SRAM 相比,基于双行 CFET 的 SRAM 可使面积缩小 40% 以上,为 SRAM 提供了进一步的缩放途径。”

由于两行 CFET 器件之间共享 MRW 沟槽,双行 CFET 还可以简化工艺。这消除了使用额外的高纵横比通孔来连接顶部和底部器件(如果需要)的需要,从而降低了 MOL 处理的复杂性和成本。

Geert Hellings 补充道:“自 7nm 技术节点以来,除了传统的器件缩放之外,通过 DTCO 进行的标准单元优化还在节点间密度增加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对于我们对 CFET 架构的 DTCO 研究,我们从未来 CFET 晶圆厂设想的工艺能力开始,以确保与行业相关的工艺流程(图 2)。此外,我们通过在 imec 的 300 毫米洁净室中执行的技术概念验证来验证我们的虚拟晶圆厂概念。虚拟晶圆厂和真实试验线活动的结合是推进我们路线图的关键一步。”

同样在 IEDM 上,imec 通过实验展示了这种双排 CFET 架构的一个关键构建模块:一个功能性单片 CFET,其背面直接接触底部 pMOS 器件的源极/漏极。这是通过 EUV 背面图案化实现的,该图案化确保了密集的背面电源和信号布线,以及由正面、背面接触和后续背面金属层创建的源/漏极之间的紧密覆盖(<3nm 精度)(图 2)。

英特尔:展示互连微缩技术突破性进展

英特尔展示了有助于改善芯片内互连的新材料进步,通过使用减法钌,电容可提高 25%。英特尔还首次报告了使用异构集成解决方案实现 100 倍吞吐量改进的先进封装,以实现超快速芯片到芯片组装。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栅 (GAA) 微缩,英特尔代工厂展示了使用硅 RibbonFET CMOS 和栅极氧化物模块进行微缩 2D FET 以提高设备性能。

英特尔技术研究团队是英特尔代工厂的一部分,过去 50 年来,该团队一直被称为组件研究团队。该团队致力于开发近期商业化的产品,而不是英特尔实验室的长远计划。技术研究团队以为英特尔的许多基础技术铺平道路而闻名,最新的创新技术(如 PowerVia 背面供电和 RibbonFET 环绕栅极架构)均源自该团队。

互连扩展取得突破

随着晶体管变得越来越小,连接它们的导线(互连线)也必须变得越来越小。铜是数十亿纳米级导线的首选材料,这些导线在芯片内部复杂的 3D 网格中传输电力和数据。事实上,现代芯片内部的互连线长达 50 英里。然而,缩小这些微观导线的能力正在逐渐减弱,而且大多数替代方案不适合大批量生产。这是迈向更小工艺节点的关键障碍。

图片

就像您在家中用于电器的标准铜线一样,在晶体管之间传输电子的导线需要绝缘体(在这种情况下是介电涂层),以防止电子流向不该流向的地方。然而,导线还需要一个屏障来防止铜扩散,因为铜扩散可能会污染介电层。这个屏障会造成导线收缩的问题。

由于铜镶嵌工艺的要求,缩小处理器中的互连线非常困难,铜镶嵌工艺是一种用于制作互连线的添加工艺。首先,创建一个沟槽,然后在沟槽中的介电层顶部沉积一个屏障。然后在屏障顶部放置一个种子层,以便进行铜电镀;然后,在上面沉积铜。然后抛光掉顶部多余的材料。

如上图所示,减少铜量有助于使导线变细,但同时也会降低铜(本体)与阻挡层和种子层的比例,并且随着导线缩小,电阻率会呈指数增加。这意味着导线承载的电流会减少,从而降低设备速度(以及其他影响)并影响电容。

图片

英特尔技术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工艺,使用钌代替铜,该工艺还具有气隙。

气隙是英特尔在 14nm 工艺节点引入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移除了绝缘电介质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空气(空气的介电常数约为 1.0),以降低电容(英特尔声称 14nm 工艺的电容提高了 17%)。

英特尔表示,其带有气隙的减法钌工艺可在 25 纳米以下间距(互连线之间的中心到中心距离)下提供高达 25% 的匹配电阻电容。英特尔表示,其研究团队“首次在研发测试载体上展示了一种实用、经济高效且与大批量制造兼容的带有气隙的减法钌集成工艺,该工艺不需要在通孔周围设置昂贵的光刻气隙禁区,也不需要选择性蚀刻的自对准通孔流程。”

图片

英特尔计划首先将这种技术用于间距最小的最关键层,而标准铜镶嵌将用于较大的上层。当然,Rutheniuem 也将有利于其 PowerVia 背面供电。最终,这些较小的导线将能够连接到较小的晶体管,英特尔表示,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来的英特尔代工厂节点中使用。

环栅(GAA)晶体管的突破

图片

图片

图片

英特尔的 RibbonFET 是 FinFET 问世 13 年以来英特尔的首款新型晶体管设计。它是英特尔首款全栅 (GAA) 晶体管,首次亮相时采用 20A 和 18A 节点。它采用堆叠的纳米片,完全被栅极包围,而不是像 FinFET 那样三面包围鳍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在,挑战在于进一步缩小 GAA 设计,英特尔正在通过标准硅设计和使用新的 2D 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借助标准硅,英特尔的晶体管披露显示增强的全栅极 RibbonFET CMOS 缩放,栅极长度为 6nm,纳米带/纳米片厚度为 1.7nm,同时提供改进的短通道效应和更高的性能。

在第一面,右侧的栅极长度与电子速度图显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曲线。幻灯片中间的表格显示了与现有晶体管技术的比较,其中纳米带的 Tfin/Tsi(鳍片厚度/纳米带厚度)几乎是 FinFET 中使用的鳍片厚度的两倍。

最大的问题是,硅之后是什么?

在 CFET 晶体管问世之后,GAA 的下一步是将 NMOS 和 PMOS 晶体管中使用的材料改为 2D 材料(厚度只有几个原子)。英特尔使用原子厚度的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TMD) 材料取得进展,人们普遍认为,TMD 材料是硅之后使用的材料。

英特尔使用钼基材料制造了栅极长度为 30nm 的 2D 全栅极 NMOS 和 PMOS 晶体管。英特尔声称,这一努力实现了“同类最佳的 NMOS 驱动电流”,比第二好的已发布结果提高了 2 倍。右侧图表显示,该研究工具的表现优于其他类似的 TMD 探索性研究。

英特尔的晶体管专题还回顾了过去 60 年的晶体管技术,并呼吁业界采取行动,开发在低于 300mV 的超低 Vdd(电源电压)下工作的晶体管,这比今天的 1V 范围大幅降低。这是 2030 年代和 2040 年代的延伸目标。

封装突破

图片

英特尔的新选择层转移 (SLT) 技术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将整个芯片晶圆连接到另一个晶圆上 — 英特尔表示,SLT 可将芯片到芯片组装过程的吞吐量提高 100 倍。借助 SLT,可以一次性将整个充满芯片的晶圆连接到底层晶圆,并且可以选择单个芯片进行键合,而其他芯片则可以排除。该技术使用无机红外激光脱键合。

英特尔还指出,SLT“使超薄芯片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传统的芯片到晶圆键合相比,可以实现更小的芯片尺寸和更高的纵横比。”英特尔对这项新技术的描述并不完全清楚,所以我们希望从演示中了解更多信息。这似乎将成为使用重组晶圆的方法的绝佳替代方案。一旦我们了解更多信息,我们将在这里添加更多细节。

图片

英特尔还将受邀在 IEDM 上就未来的封装解决方案发表演讲。上面的幻灯片展示了 EMIB-T,此前从未披露过。提醒一下, EMIB 是英特尔的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是 一种将芯片连接在一起的低延迟、低功耗和高带宽互连。

英特尔透露,EMIB-T 代表 EMIB-TSV。此变体标志着首个使用 TSV 通过桥接器发送信号(而不是将信号绕过桥接器)的 EMIB 实现。

图片

在 IEDM 上,英特尔将提交七篇论文,并与imec、Aixtron 和罗马第二大学等合作伙伴提交另外两篇论文。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原文标题 : IEDM 2024上,0.7nm来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