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大厂业绩,因何“跌跌不休”?

Ai芯天下
关注

前言:

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需求的激增,MCU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各大MCU制造商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进入2023年,半导体行业关注的焦点已从[缺芯]转变为[降低成本、清理库存、推动国产化]。

观察各大MCU制造商最近发布的业绩报告,可以发现营收下降和利润缩水已成为这些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显著特征,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变得更为激烈。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图片

全球MCU大厂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

①意法半导体:在2024年,意法半导体的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下降了23.2%,达到132.7亿美元。

其营业利润率为12.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4.1%。

净利润大幅减少,同比下降63.0%,降至15.6亿美元。

在2024年第四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2.4%,达到33.2亿美元,毛利率为37.7%;营业利润率为11.1%;净利润同比下降68.4%,降至3.41亿美元。

分析第四季度的业务表现,意法半导体的MCU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2%,这一下降主要由于通用MCU需求的减少。

ST公司宣布,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公司已启动重组计划,目标是在2027年之前,每年能够节约数百万美元的开支。

在运营成本方面,包括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以及研发费用,ST公司预计到2027年,相较于2024年的成本基数,每年将实现总计3亿至3.6亿美元的节约。

据内部人士透露,鉴于工业和汽车行业长期需求不振,意法半导体正考虑通过提前退休和自然减员的方式,将员工总数减少约6%。

图片

②微芯科技:微芯科技(Microchip)的2025会计年度第三季度财报揭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季度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1.9%,与上一季度相比亦减少了11.8%,总计为10.26亿美元。

Microchip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Steve Sanghi指出:[尽管我们观察到客户和分销合作伙伴正在积极减少库存,但调整周期似乎尚未结束。尽管今年3月份季度的订单量超过了去年12月份季度,但整体水平依旧偏低。]

鉴于市场需求疲软,专注于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等成熟制程芯片生产的Microchip公司,在2024年第一季度便遭遇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库存量亦居高不下。

为应对这一挑战,Microchip公司决定实施减产策略,包括关闭工厂和裁员以降低开支。

根据Microchip于2024年12月2日公布的证券文件,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9月前关闭位于亚利桑那州坦佩的晶圆制造厂,原因是其俄勒冈州和科罗拉多州的工厂库存和产能均处于过剩状态。

文件指出,此次工厂关闭预计将影响约500名员工,并有望在关闭后节省约9000万美元的开支。

③恩智浦:近期,恩智浦半导体(NXP)公布了其第四季度财务报告,该报告未能达到资本市场预期。

报告显示,其营收为31.1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净利润为10.65亿美元,同比减少13%。

展望2024年,预计总营收为126.14亿美元,较2023年的132.76亿美元下降5%,营业利润为43.69亿美元,同比下降6%,反映出工业及汽车行业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

自去年以来,除中国市场外,其他市场受到电动汽车需求下降的影响,抑制了芯片需求的增长,同时以微控制器芯片为代表的供应过剩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NXP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800人,重点削减非核心部门,同时保留高价值的研发团队,以符合其战略重心的转移。

④德州仪器:德州仪器的财务报告揭示,上一年度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为40亿美元,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3%。

净利润为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12%。

2024年连续四个季度的营收和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2%;全年净利润约为48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26%。

⑤瑞萨:去年末,汽车MCU主要生产商瑞萨,鉴于各类芯片需求持续不振,宣布将于2025年实施裁员计划,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5%的员工,即2.1万个工作岗位。

该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9%,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22.6%。

图片

国内MCU售价和业绩均承受压力

今年,国内MCU制造商的业绩普遍有所改善,而去年同期,国内MCU产业整体面临业绩压力,多数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库存水平较高。

然而,令人喜忧参半的是,今年的竞争态势延续了去年的激烈程度,并在价格战方面达到了极致,许多品牌的MCU价格低至几毛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市场内卷现象严重,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策略以争夺市场份额,这导致了利润空间的压缩,无法与销售额的增长保持同步。

多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中颖电子、复旦微电、国芯科技、钜泉科技等在最近的财报中均提到了竞争激烈对业绩造成的压力,其中研发费用的增加也是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颖电子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售价承受压力,导致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至34.44%。

兆易创新2023年MCU营收为13.17亿元,与2022年的28.29亿元相比,大幅下降了53.46%。

国产MCU的崛起,凭借价格优势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导致国际大型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下滑的趋势。

然而,价格战对于国产MCU制造商而言,同样具有双面性。

尽管凭借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但也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图片

跟不上AI技术变革节奏将付出代价

目前,多数MCU原厂正在努力调整库存,静待市场复苏。

一方面,为清理库存,自去年起,各大MCU制造商纷纷加入价格战。

特别是在中低端车规MCU芯片市场,由于参与企业众多,价格战尤为激烈。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多数产品采用ARM内核设计,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已达到白热化阶段。]

然而,MCU市场的竞争依旧激烈,行业尚未完全复苏,新需求不足以完全吸收行业的全部产能。一些业内企业认为,价格很可能将继续在底部徘徊。

特别是RISC-V开源架构MCU的市场引入,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压力。

然而,面对如此困境,各大MCU制造商也在积极寻找突破之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救赎。

在技术创新方面,各大制造商纷纷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方向,推出具有更高性能和更低功耗的MCU产品。

一些制造商开始将AI技术引入MCU,推出了集成AI功能的MCU,或集成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的MCU,以满足新兴领域对MCU性能的要求。

除了引入AI技术,提升集成度也是制造商的重要策略。

一些制造商将更多功能模块集成到MCU中,如传感器、存储器、通信模块等,以减少系统的外围器件数量,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这种高度集成的MCU在对空间和功耗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

另一方面,架构创新与制程技术的迭代也成为了各大企业技术竞争的核心焦点。

随着MCU处理数据量的增加,对计算性能的要求也在提高,多核异构设计将成为MCU发展的关键趋势。

通过采用多核处理器,MCU能够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增强系统的处理能力。

同时,不同应用对资源需求的多样性推动了MCU设计向定制化发展,支持用户根据特定需求定制硬件和软件资源,增加灵活性。

制程技术的进步对MCU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战略合作也是各大MCU制造商应对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制造商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优化了成本结构,进一步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和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

图片

在复杂应用场景面前MCU生变

预计至2025年,集成度超过50个功能的MCU产品将主导市场。

在架构与制程技术方面,随着MCU所需处理的数据量持续增长,对计算性能的需求日益提升。

因此,多核异构技术将成为MCU发展的关键趋势。

通过集成多核处理器,MCU得以并行处理多项任务,增强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

此外,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促使MCU设计趋向定制化,以支持用户根据特定需求定制硬件和软件资源,从而提供更高的灵活性。

芯片制造商在确保MCU实现人工智能功能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

尽管部分制造商试图通过提升制造工艺来降低功耗,例如在不增加芯片尺寸的前提下提高晶体管密度和性能。

然而,在复杂应用场景面前,这些方法仍难以完全满足性能与功耗的双重需求,距离理想的平衡状态尚有相当长的路程。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具备AI功能的MCU产品将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应用场景将覆盖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工业自动化、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

图片

结尾: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AI 融合、集成度提升、架构创新与制程迭代等技术发展趋势,为 MCU 大厂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MCU 市场究竟是会持续寒冬,还是将迎来黎明的曙光?这既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的重新平衡,也离不开MCU大厂们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努力。

部分资料参考:半导体行业观察:《MCU大厂,日子不好过》,经济观察网:《汽车芯片需求疲软、库存难消化,国际半导体大厂业绩普降》,芯世相:《14家国产MCU前三季业绩大PK,谁开始好起来了?》,中国电子报:《MCU迎来变革之年》,高工智能汽车:《洗牌加速!车规MCU[冷热交加]》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产业丨MCU大厂业绩,因何“跌跌不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