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集成式架构下如何选择芯片:功能和算力需求

芝能智芯
关注

芝能智芯出品

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从传统的分布式系统向中央+区域架构转变,实现算力集中、接口标准化以及软件定义汽车(SDV)的目标。

芯片选型不再局限于单一性能指标,而是需要从体系化设计的视角出发,综合考量中央计算平台的高性能SoC和区域控制器的功能安全MCU需求。

我们将深入分析架构演进的驱动力、中央计算平台的算力需求、区域控制器的功能集成与安全特性,以及技术趋势与挑战,为芯片选型提供系统化的思考框架和实践参考。

Part 1

架构演进:

从分布式到中央+区域的转变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本质上是算力、数据和功能的重新分配。

传统分布式架构中,数十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各自独立运行,功能固化且软硬件耦合紧密,导致系统扩展性差、开发效率低。

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功能的快速普及,单点算力已难以满足多模态数据处理和高阶计算需求。例如,自动驾驶需要实时融合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数据,运行复杂的AI推理模型,而传统架构的分散式算力布局显然力不从心。

集成式架构(中央+区域)架构应运而生,通过“中央计算平台+区域控制器”的分层设计,将高算力任务集中于中央大脑(如AI推理、多屏交互),而区域控制器则负责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就近接入与本地控制。

这种“算力上移、驱动下放”的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计算效率,还通过接口标准化和线束优化降低了整车成本。

◎ 以高端车型为例,中央计算平台可搭载NVIDIA Thor(算力超1000TOPS)或高通SA8295P芯片,搭配3-4个区域控制器(如前舱、左右侧、后舱),形成“大脑+神经中枢”的高效体系。

◎ 而中低端车型则可能采用“舱驾一体”单芯片(如高通SA8155)结合2-3个区域控制器,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演进的驱动力主要包括算力需求的爆发、软件定义的趋势以及成本与效率的优化。

随着智能驾驶和座舱娱乐功能的发展,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关键,如应对多路4K摄像头输入和端侧大模型推理的需求,这直接推动了对更高算力的需求。

软件定义汽车(SDV)趋势要求硬件平台不仅支持固件在线升级(FOTA),还能实现功能的灵活扩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用户需求。

● 在成本与效率方面,减少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数量和线束长度可以降低30%-50%的成本,并提升整车的集成度,使车辆设计更加简洁高效。因此,在进行硬件选型时,需要根据车型定位明确算力分配策略。

◎ 例如,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高端车型,选择支持异构计算(包括CPU、GPU和NPU)的系统级芯片(SoC)是必要的;

◎ 而对于更注重功耗与成本控制的入门级车型,则倾向于采用集成度更高的单芯片解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和性能平衡。

Part 2

芯片选择的思考:

算力分层与场景适配

1

中央计算平台

中央计算平台作为全车的算力核心,承担着处理智能驾驶、座舱交互和车联网等高阶任务的重要职责,其芯片选型必须综合考量性能、功耗、通信能力及软件生态兼容性。

● 具体需求涵盖了多模态处理能力,

◎ 例如支持高达4K@60fps分辨率的显示输出、多路摄像头输入以及语音识别和意图推理等AI推理任务;

◎ 高带宽通信方面,则要求配备如千兆以太网(需支持时间敏感网络TSN)、PCIe接口以便连接外部加速器,以及低延迟音频总线(如A2B)来满足高效数据传输的需求;

◎ 在生态支持上,所选芯片需要兼容主流操作系统(比如QNX、Linux),提供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并具备固件在线升级(FOTA)功能,以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未来的升级潜力。

通过全面评估这些关键因素,能够确保中央计算平台既满足当前复杂应用的需求,也为未来的功能扩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大脑芯片选型”,涵盖智驾芯片、智舱芯片及大算力芯片三大领域,按年份(2021 - 2027)与性能(低、中、高端)进行划分:

● 智驾芯片:以 TOPS 为性能指标。

◎ 低端如 2021 年的 TDA4(30TOPS);

◎ 中端包括 2022 年的 A1000(100TOPS)、2023 年的 Orin - N 等;

◎ 高端有 2022 年昇腾 610(200TOPS)、2021 年 Orin - X(500TOPS),2025 年推出昇腾 620 / Pro、J6P 等。

● 智舱芯片:以 DMIPS 为指标。

◎ 中端如 2021 年 SA8155、2022 年芯擎 SE1000 系;

◎ 高端有 2021 年 SA8295(300KDMIPS)、2024 年 SA8255 等,2023 年推出 MT2715 系等。

● 大算力芯片:

◎ 2023 年推出中端 SA8775,2024 年 SM8650;

◎ 高端如 Thor 系列(ThorS 500TOPS、ThorU 700TOPS、ThorX 1000TOPS)、2026 年 SA8397 及中兴 A1 等,满足更高算力需求。

芯片选型需紧扣场景需求,避免算力冗余,云游戏场景要求CPU算力达16K DMIPS、GPU浮点运算能力60GFLOPS,而基础娱乐功能仅需2K DMIPS即可。过度追求高算力可能导致成本浪费和功耗超标。

因此,工程师应根据车型定位(如入门、中端、高端)和功能配置(如是否支持L3+智驾)制定差异化策略。

同时,软件生态兼容性至关重要,高通和NVIDIA凭借成熟的开发工具链和第三方支持占据优势,而国产芯片需进一步完善IDE和API生态。

2

区域控制器芯片选型:I/O驱动与功能安全并重

区域控制器负责本地化控制与功能集成,其芯片选型聚焦于I/O资源、安全性及实时性。

以某后舱区域控制器为例,其需集成电动尾门、座椅加热/通风、悬架控制等功能,对芯片提出以下要求:

● I/O密度:支持多路CAN(12路)、LIN(8路)、GPIO(50+路),以及高低边驱动能力;

● 存储与安全:SOA架构下Flash需求增至14.34KB(非SOA为8.8KB),RAM从0.533KB升至0.963KB;需集成HSM模块和A/B分区刷写功能;

● 算力与功能安全:基础场景采用Cortex-M33(120MHz,ASIL-B),高端场景需双锁步Cortex-M7(300MHz,ASIL-D)。

“区域控制器芯片选型”,多款区域控制器芯片的参数及特性,分为几个部分:

● 英飞凌 TC389:配备 4 个 TriCore™内核,运行频率 300 MHz(另含 2 个检查核心),提供 2700 DMIPS,采用 LFBGA - 516 封装,具备 10 MB 闪存、1568 KB SRAM、1 Gbit Ethernet、12x CAN FD 及 eVita full HSM。

● 瑞萨 RH850U2A8~16:2 * 400 MHz,达 3000 DMIPS,LFBGA - 373~516 封装,8~16MB 闪存、1792 KB SRAM、1 Gbit Ethernet、16x CAN FD 及 eVita full HSM。

● 旗芯微:

◎ FC4150F2M(已量产):Cortex M4 内核,最高 150MHz,2MB P - Flash + 256K D - Flash,256K SRAM。

◎ FC7300F8MDT(已量产):Cortex M7 内核,2*LS+1,300MHz,8MB P - Flash(支持 A/B swap),256K D - Flash,Flash overlay,最高 1216K SRAM,封装为 176LQFP - EP 或 BGA320。

● 云途:

◎ YTM32B1M:M33 内核,120MHz,64 - 144LQFP 封装,256K - 1MB Flash,符合 AEC - Q100 G1、ASIL - B。

◎ YTM32B1H:M7 内核,300MHz,带 2 个 Lockstep,257/289BGA 封装,2M - 8MB Flash,符合 AEC - Q100 G1、ASIL - D。

● 智芯:

◎ Z20K14x 系列:基于 ARM CORTEX M4F,主频 160MHz,2M P Flash + 128K D Flash,8 路 CANFD,6 路 UART/LIN,满足 ASIL - B。

◎ Z20K3xx 系列(开发中):基于 ARM 高端内核,主频 320MHz,提供双核至 6 核选择,满足 ASIL - B/D。

● 华为赤兔 SoC:面向 VDC 和下一代区域控制器,2025 年 Q1 量产,全球首款车控专用 4 合 1 SoC(MCU + MPU + Switch + PHY),集成 6R52 内核 + 4ARM A55 内核,算力强大,支持 CAN/LIN/Ethernet(最高 50Gbps 交换能力),全面支持 TSN 技术,内置 NP 网络处理器以解决通信负载问题。

目前区域控制器主流 MCU 为英飞凌 Aurix 系列与瑞萨 RH850 系列,可实现 S2S 服务代理(算力)、A/B 分区刷写(存储)及丰富 IO 资源(驱动)等需求。

国产 MCU 中旗芯微 FC7300 和华为赤兔 SoC 性能较强。华为赤兔 SoC 系列计划 2025 年 Q1 量产,考虑取代 S32G3 的 VAVE 方案,下一代架构若涉及摄像头就近接入和处理,也可考虑该系列。

随着线控转向和主动悬架等高压执行器的普及,区域控制器需支持48V电源输入和高压驱动接口,传统12V MCU面临升级压力。例如,英飞凌AURIX TC4x系列针对48V系统优化了电源管理和驱动能力,成为未来趋势。国产芯片需加速布局高压MCU领域,以抢占市场先机。

小结

集成式架构(中央+区域架构)下的芯片选型已从单一性能竞赛转向体系化设计,工程师需跳出传统思维,从整车架构出发,平衡中央算力的集中化与区域控制的分布式需求。

中央计算平台追求高算力与生态兼容性,区域控制器则强调I/O密度与功能安全,二者通过动态算力协同实现高效分工,数据安全(硬件加密)、功能安全(ASIL-D)和成本效率成为选型的关键约束。

       原文标题 : 汽车集成式架构下如何选择芯片:功能和算力需求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